內企回A成潮流 吸資箍客保優勢

近日多家中小規模內銀泛起思鄉情誼,紛紛提出回歸A股上市的意願,更有高層揚言回A股市場愈快愈好。雖AH股可同時掛牌,不一定要撤出港股,但無疑也為港股市場敲響警鐘,在加強吸引企業來港上市的同時,更要優化市場機制箍客。

自中港推出滬港通,原意聯繫起兩地股市,透過互聯互通刺激資金更頻繁往來,促使兩地股市估值差距收窄。然而,推出迄今已證明效果不彰,A高H低仍是常態,反映港股投資者冷淡對待這批城商及農鄉銀行。在交投長期疏落下,大大削弱了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募集功能,剩下國際資本市場掛牌的虛榮,中小型內銀另尋出路,萌生回歸念頭也是情理之中。

內銀股估值近年每況愈下,A股去年的股災,及後暴力救市,以及四日叫停的熔斷機制,都使外資對中國夢的戒心愈來愈大,尤其香港股市是一個外資高度參與的市場,與A股的散戶主導剛好相反。這從近年內銀股風險溢價不斷拓闊可見,外資對內地銀行業敬而遠之,與銀行業是經濟盛衰的寒暑表,內地經濟增長失速趨勢未有改善不無關係。

另方面,在環球低息大氣候下,銀行息差不斷收窄,未來壞帳水平趨惡化,都使機構投資者為之卻步。在港股市場,強如「工建中農」四大行,估值早已今非昔比,股價低於每股淨值,即市帳率(PB)低於一倍,遑論規模更小、地方政府影子味道更濃、面對更巨大壞帳風險的城商及農鄉銀行。

中小型內銀股市帳率長期低於一倍,意味增資擴股,達到補充核心資本發展業務,幾是不可能的任務,無疑內地股市的估值慷慨得多,相關產業的主要客戶群、市場本都集中內地,回歸A股享有較高募集效果,兼同時具備中港兩地平台,另劈多一條融資戰線亦無可厚非。

無可否認,內地經歷去年股災,即使A股重開上市大門,可是當局維穩勝過一切,至今能夠順利獲取一紙上市通行證的公司寥寥可數,形成企業上市大排長龍。即使有回歸之意,要重返A股只怕路途漫漫,鬥快提出回歸相信是買個保險,只是搶先表心迹博日後獲發A股入場券。

不過,話雖如此,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是內企上市掛牌對外集資的橋頭堡,近期已見有民企私有化回歸A股市場,港交所總不能一方面吹噓要積極吸引外企上市,另方面卻滿於現狀,白白送走優質企業,自斷「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