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制教訓深刻 市調制登場慎亂

為了緩和自動化交易引致系統出現極端事故,港交所今日正式推出被喻為「港版熔斷機制」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簡稱「市調機制」)。雖然有別於內地今年初推出的短命「熔斷」機制一刀切暫停股份交易,且推出初期所涉股份有限,但凡推出新制度,不可能一步登天,有關當局宜密切監察市調機制運行情況,因應市場反應及時作出優化,確保機制日趨完善,並達到預期目標。

今次香港推出的市調機制,其實不必與內地已腰斬的熔斷機制相提並論,嚴格而言應該也是參考了內地的失敗經驗而作出優化。

例如香港的市調機制推出初期,只適用於恒指及國指共八十一隻成分股及八隻相關指數期貨合約,這些藍籌股價波幅不會太大;而當觸發市場機制啟動五分鐘的冷靜期,期間的交易會限於指定價格範圍內進行,即是「限價交易」而非完全停板,故不存在停市的問題;另市調機制在早市及午市的交易時段,最多只能觸發各一次冷靜期,避免出現「斷」完又「斷」,嚴重干擾市場運作。

市調機制要成功,關鍵在保障投資者利益與市場干預之間,能否取得適當的平衡。當然,任何新機制不會一開始就十全十美。例如某藍籌股波動觸發市調機制進入冷靜期,期間會否引致大量買賣盤轉移至相關板塊的其他股份,從而造成混亂?

在這新設的冷靜期內,讓市場參與者因應情況重新評估投資的同時,當局亦宜同步採取措施,確保在冷靜期內相關公司能作出足夠的訊息披露,否則冷靜期過後還是波動,成效便會打折扣。此外,據講港交所擬於第四季將市調機制覆蓋擴大至衍生工具,相關措施可能會增加發行商的成本,並會在輪證價格上反映。

近年兩地證券市場自動化交易日趨普及,在互聯互通之下,當滬港通及將於年底開通的深港通同時全面投入運作,兩地股市的資金流動規模及相互的影響必將明顯增加。

畢竟香港市場規模較小,香港受A股影響比A股受港股影響更大。雖然出現極端波動的情況不常見,但萬一出現,香港必受衝擊。在全面互聯互通啟動前,建立制度完善市場系統風險管理,確保投資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並與其他成熟市場的機制看齊,實在有其必要,這亦是監管當局責之所在。市場參與者宜將目光放遠,全力配合市場發展,為更好的未來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