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券商淪國際化犧牲品

本地股票市場挾着內地作為靠山,加上有六成以上股票市值來自內地大小國企、民企這個優勢,市場估值卻一直處低位,我指這乃是由於市場話語權不在我們手上,而是由所謂國際投資資金操控,根源是由我們市場走向國際化開始。

我的言詞像是把造成上述現象的底因,歸咎於國際化,但我須強調自己不是僵化,不能接受國際化,只認為市場朝國際化發展同時,每個市場須有自己性格,對於本身利益須作適當保護,這不是甚麼保護主義,而是關係本身地方福祉及利益問題,都必須關注。

我曾稱,若國際化結果是要犧牲本地利益,市場連我們也作不了主,話語權與利益交到外人手上,那我寧可不要國際化。開放市場並朝國際化發展,原意是藉此吸引國際資金,最終目的是冀惠及本地經濟,包括本地有關行業發展。

庫房豐收 業界萎縮

惟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本地市場開放,積極朝向國際化發展以來,經多年努力,無疑已位列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國際資金果真前來,由於有大小內企來港上市,整體股市總市值也已能站在環球市場前列,交投較市場朝國際化發展之前大了很多倍。

可是,數十年來一直為這個市場付出血汗的有關業界,陪伴市場成長的本地散戶,卻逐一從市場消失,市場國際化發展結果,似乎未能如期望給他們帶來好處,相反更把他們邊緣化,或甚至漸淘汰。

有人或說,市場國際化,國際資金前來,不是給本地經濟帶來莫大好處嗎?至於本地有關業界,以至散戶都被邊緣化或漸被淘汰,他們會說,那是他們未與時並進,或未好好掌握新一代投資脈搏。

國際化是否直接惠及本地經濟及本地企業?看步向國際化廿餘年來,本地股市的上市企業結構,由當初百分之百由本地企業組成,直至目前有六成以上屬來自內地大小國企及民企,不難看到國際資金來了,實際又去了哪裏?結果是港股市場對於內地企業及經濟發揮重大貢獻,但對本地有甚麼得益?

按力主國際化的當局的邏輯,國際化等於「把香港金融股市這個餅做大了」,則本地金融業內理應人人受惠。餅無疑做大了,惟在本地利益上,實際得益除股市交投增加,政府庫房印花稅豐收,以及交易所上市與交易費用以倍數提升外,本地金融證券業不但完全沒有受惠,相反卻一直萎縮。

大型券商被邊緣化

小型券商無法立足,那幾家曾顯赫一時的本地中大型券商,至今不是賣了盤,便是被邊緣化,間接成為國際化下的犧牲品,這難道又是力主國際化的當局所願見?

(從港股市場A股化說到內地股市之二十四)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