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姍姍來遲 協調監管望雙贏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周三簡單一句,深港通「愈來愈無消息,可能證明消息已愈來愈近!」竟激起一陣漣漪。昨日內媒報道,指中證監近日設立「深港通」專項工作小組,顯示開通在即,更惹來相關概念股起哄!

雖然昨日收市後只聞樓梯響,不過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內地經濟在內憂外患下,短期推出深港通這壓寶箱的可能性不低,但重中之重是中港監管機構,能否有效協調及優化兩地不同的監管文化差異以達致雙贏,方為成敗關鍵。

鑑古知今,一四年內地首推的滬港通絕對可作為借鏡。當時中央期望以此打通中港股市融通經絡,更一度被視為QFII後引進外資的另一途徑。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經濟不景氣席捲全球,中國亦難獨善其身,內部實體經濟更一籌莫展,最終幾經艱辛才力保經濟增速免卻硬着陸,而滬港通的如意算盤亦未能打響。

滬港通除在推出初期熱鬧一番外,其後日子使用額度每況愈下,資金參與度日見回落,中港兩地券商最終面對門前冷清、雷聲大雨點小的落魄境況。再看當今,若短期內推出的深港通機制未有完善優化,則隨時是禍不是福,投資者不可不慎。

羅馬非一天建成,內地無論是監管當局還是股市結構,只算初哥一名,這從內地股市八成由散戶組成,長年暴冷暴熱,「熔斷機制」推行四日後急叫停,以致滬綜指自一五年高位五千點樓上,逐步回落至近期的三千點水平,變成一潭死水可見一斑。事實上,推出滬港通後的市場反應,正正折射出在內外客觀條件未配合下,金融當局若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催谷中港融合,卻又欠缺深思熟慮的弊病,若深港通依舊換湯不換藥,下場可想而知。

歸根究柢,深港通要達致雙贏,監管當局必須從兩地股市的異同處着手,其中尤以兩地企業管治質素、投資者結構、監管方向、交易交收、停牌機制,甚至公司發布敏感資料、制度施行等基本面多多着力。至於實際操作及結果如何,除考驗及反映內地金融當局功力外,亦可視為能否達致國際級水平的另類考核。

近日深港通重掀小熱潮,券商股及深港通概念股突然飛天,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年滬港通推出後短短幾日,受惠股份曇花一現的慘況仍歷歷在目,惟盼當局做好協調及事前準備,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