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失衡難轉型 中國經濟未脫險

昨天可謂中國的數據日,公布了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單看次季及上半年境內經濟增長均為百分之六點七,稍勝市場預期。不過,若深入地分析,恐怕只是金玉其外,主要仍靠政府苦撐,民間則未有發揮「同舟共濟」力量,配合經濟結構轉型,短期情況相信亦難以改善,下半年經濟更難言企穩。

具體地看,儘管內地經濟增長合乎官方目標,但上半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僅增長百分之九,創下十六年以來最低水平;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下滑,僅增百分之二點八。若從六月單月投資增速來看,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更首現倒退,房地產投資持續回落,而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則仍處高位。

沉悶的經濟數字意味甚麼?須知道樓市是現時內地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若稍有不慎,可以令增長大幅下滑,而固定資產投資正是民間投資的主力,如今投資額下滑,意味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基建投資則由中央推動,數字處於高位印證上半年經濟仍主力靠中央。國家統計局亦承認,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放緩會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長。

既然民間投資重要,為何難以「同舟共濟」?這顯然與目前內地經濟進入轉型期有關,由於產能過剩嚴重,在利潤低微、甚至出現毛利虧損下,民間投資意願不強。另外,由於銀行壞帳增加,使貸款審慎,寧願把錢投放在背靠中央的國企,令民企存在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就算借到錢,也不敢加大槓桿拓展業務,單靠政府催谷經濟自然事倍功半。

按現時形勢判斷,下半年內地經濟仍要靠基建支持,在結構失衡下,難怪一眾大鱷、甚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開腔唱淡,恐怕內地會成為繼英國脫歐後,下一隻「黑天鵝」,甚至出現「日式通縮」。

事實上,面對國際複雜環境,中央難以利用像○八年金融海嘯時般的「強刺激」來挽救經濟:一來已債台高築;二來人民幣倘大幅貶值將帶來災難後果,足見中央已被綁手綁腳,上半年經濟雖似企穩,但隱憂顯然未除。如今環球經濟放緩,「自救」更為重要,中央最迫切的不是要推動基建,而是要激發民間「同舟共濟」力量,利用民企資金促進經濟,才有望穩住「L」形走勢,否則一味靠「出口術、叫口號」,遲早會令「黑天鵝」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