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論縱橫:IPO把好關兩地得益

針對新上市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在上市後監管禁售期結束不久,即沽出或逐漸減持其權益,以及有時該等發行人更會同時改組管理層及/或改變上市業務性質的問題,港交所(00388)近日刊發指引信,就首次公開招股審批及申請人是否適合上市發出進一步指引。

港交所方面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該等新上市公司的原控股股東着眼於上市地位所帶來的價值,而非對集資及爭取上市地位以發展業務有真正需要。因此,這類公司會引發投機買賣,損害投資大眾的利益。

為此港交所表示,擬針對那些具指引信所列特點的上市申請人作出更嚴謹的審視,將要求該等申請人及其保薦人提交詳盡分析以證明申請人適合上市。港交所審閱有關分析後或會因應審閱結果而施加額外規定或條件,又或行使酌情權以不適合上市為由拒絕有關申請。收緊IPO審核,對IPO公司是否適合上市進行把關,港交所確實抓住了IPO公司的一個要害問題。

以內地A股市場為例,很多公司IPO上市的目的,並非真正是為企業發展需要,它們看重的是上市地位所帶來的價值。很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就是為了企業股票上市後,好高價套現。這在A股市場已成公開的秘密,也是典型的「A股病」。

替診治A股開處方

如今這種「A股病」也流傳到港股,為此港交所果斷出手,對這類企業是否適合上市進行把關,這做法值得肯定。此舉有利於維持香港市場的質素及聲譽,使港股避免重踏A股市場的覆轍,淪為又一個「圈錢市場」,並因此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

A股市場被不少內地投資者稱為圈錢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不適合上市的公司上市了。

這些公司的表現,正如港交所在指引信中所提到,一些大股東在限售股解禁後不久就大量套現股權,一些上市公司高管為了加快套現進程,甚至選擇辭職套現,可以說,這些企業上市目的就是為了給公司股東們套現創造條件。這個問題,實際上已成為困擾A股的一個重要問題。

故此,港交所這一次對IPO公司進行把關,意義十分重大。它不僅有利於港股發展,而且對A股來說有着很強的借鑑意義。如港交所在這問題上取得成功經驗,那麼港交所的經驗完全可以為A股市場所用,實際上也是給A股市場開了一個處方。

獨立財經評論員 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