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裁員止血 經濟哀歌滿城

銀行乃百業之母,面對經濟寒冬,除了「落雨收遮」之外,亦向內部開刀,裁員、減薪、凍薪可能是今年香港打工仔的哀歌。作為經濟晴雨表,銀行業裁員最為敏感,亦易引起蝴蝶效應,慎防淡風回旋至各行各業,加劇經濟危機。

近年銀行業裁員之聲不絕,除早前的多家本地跨國大行,最新的是東亞銀行也高高揮動裁員大刀,為慳成本削減近二百人,更關掉全線證券門市!一時間備受議員及工會責難。當然,除經濟環境不濟加速其衰落外,更有市場人士直指與其經營不善、策略失當大有關係,不得不斷臂止血。

無可否認,香港金融業內外交困,風聲鶴唳,已折射出經濟之寒,更不消說出口及零售界的慘況,也難怪失業率反彈至百分之三點四,首季經濟增長急插至僅百分之零點八,香港陷入技術性衰退絕非危言聳聽。

事實上,○八年金融海嘯成銀行業最大轉捩點,經濟環境日益惡劣,淨息差一年不如一年,另方面不良貸款卻持續上升,國際銀行這些年來飽受監管趨嚴及天文數字罰款之苦,歐洲和日本的負利率政策再百上加斤。

銀行業開源不成,惟有節流,收縮業務成自救之道,裁員一浪接一浪,由貸款、投資、銷售、後勤及前線櫃台員工無一幸免,唯一增加人手的卻是不能產生盈利的監管部門。全球銀行業今年預計再有超過十萬人丟掉飯碗,未來十年預計將損失一百多萬個職位。

其實,香港銀行業縮減人手非今日伊始,由櫃員機取代前線人員,到現今網絡和移動互聯網興起,銀行業樂得節省成本。金融科技最先改變業界生態的無疑是網上證券交易,過去銀行業兼營證券具有信譽優勢,但隨着網上交易成為潮流,結果大小銀行及證券行服務同質化,由服務競爭變成以價格競爭。證券業向來是「好天搵埋落雨柴」,可惜天氣似是長陰不晴,即使美股經歷七年牛市,港股卻低迷如故,成交日漸萎縮,證券業免不了一輪汰弱留強過程。

儘管銀行業和證券業叫苦連天,過去生金蛋的人民幣業務現在變成負累,昔日天之驕子的投資銀行成重災區,到今天零售銀行亦危牆之下無完卵。香港銀行業裁員是委曲求全,但由盛轉衰的過程亦是自我迷失的結果,亡羊補牢的方法是迎合金融科技的變遷,即使L形經濟及人口老化亦有其商機,任何環境都有其理財需求,逆境求生更需要創新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