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轉股重推 憂損民企競爭

中國積極推行「債轉股」方案,化解內銀壞帳壓力,儘管「債轉股」並非新鮮事,只是時移世易,業界關注中央重推「債轉股」方案,又或是透過資產管理公司將呆壞帳剝離是否可行。

回顧九八年就國企改革進行債務重組,當年人民銀行先將存準率由13%降低至8%,為內銀鬆綁約2,700億元人民幣資金,四大內銀透過這筆資金,向財政部買入特別政府債券,然後財政部再將該筆資金,以股本形式注回四大內銀,同時人行透過中央匯金,向四大內銀注入790億美元。

翌年,財政部成立華融、信達、長城及東方四大資產公司,先後獲人行分兩階段借貸,於九九年至○八年期間,向四大內銀買入3.3萬億元人民幣呆壞帳資產,其中約一成不良資產進行「債轉股」,涉及公司共561家。

麥格理稱,當年進行不良資產剝離及「債轉股」,某程度確實見效,相關企業平均負債對資產比率由70%降至50%,隨着中國經濟起飛,令企業盈利改善。惟「債轉股」將令部分過剩產能的企業延遲結業,損害民企的公平競爭;內銀於「債轉股」後,於董事會沒有話事權,同時日後難撤離,只可將有關股份以折讓價售回國企監管機構或相關國企。

須設更大型資管公司

滙豐環球研究指,未來三至五年內地要消化的呆壞帳或達10萬億至15萬億元人民幣,但截至去年上半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僅2萬億元人民幣,實難處理大規模的呆壞帳,加上部分資產管理公司已上市,要再參與政策性主導的呆壞帳重組有難度,除非中央成立更大型的新資產管理公司。

該行又說,另一選擇是由內銀透過撥備及撇帳消化有關呆壞帳,但可能影響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屆時內銀或需注入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