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alk:流動支付誰是贏家?

近期愈來愈多流動支付服務面世,各手機商推出流動支付也愈富創意,Google來個Hands Free支付,不用掏手機就可付款。這麼多的流動支付服務,用戶方便了似是大贏家,其實背後大贏家始終是信用卡公司。

不僅蘋果公司和Google推出流動支付服務,還有其他Android手機廠商。南韓去年已推出Samsung Pay,上月進軍中國。據稱,同樣來自南韓的LG計劃推LG Pay流動支付服務,就連內地手機大牌子華為跟中國銀行也大搞Huawei Pay服務。

流動支付大多以NFC形式進行,Google的Hands Free更進一步,手機不用拿出來,只要跟店員說出名字,便可從收銀機上顯示的照片核對容貌。Google的流動支付氣勢不及Apple Pay,惟有以奇招出位。美國流動支付公司Square曾推同類支付方法,當時也獲投資者星巴克試用,最後不了了之。如今Google再推,或有另一番景象。

市場高達1萬億美元

市場調查機構IDC估計,全球流動支付在一七年可達1萬億美元,尤其亞太區將主導技術發展。這1萬億美元的大餅,絕不可能一家獨大,由各流動支付服務提供者瓜分,收益也相當不錯。

想深一層,所謂流動支付就是將智能手機和信用卡結合,意味着信用卡公司才是最大得益者。信用卡收取每宗交易的幾個百分點作手續費,已可拿走大餅內的數百億美元。數年前,信用卡公司、銀行及電訊商一度打算開拓流動支付市場,卻因保安理由令事情變得複雜,又因不夠易用而未能普及。如今由手機商推動,看似成功在望,無論誰跑出,信用卡公司都可坐享其成。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絕非為趕潮流,而是深信資訊科技對經濟帶來革命性改變,對行業動態、新產品及技術趨勢特別感興趣。

作者: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