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Campus:按樓買債投保賺盡息差

股市不振、人仔又唔爭氣!港人至愛的兩大增值工具叫人痛心!有股壇老手另闢蹊徑,近月開始鑽研債券投資,更毅然把物業加按買債,希望賺息差繼續錢搵錢。除了債券外,按樓買保險產品亦成近期趨勢,只要投資配搭得宜,就可財息兼收,惟賺息差之餘,亦須時刻留意加息的風險!

買債券:每年淨回報50萬

在證券界打滾多年的恒發金融董事總經理林家亨去年底首次買債,為了提高本金,他更孤注一擲,把物業加按五成買債,希望每年賺取50萬元的息差。

他說:「上年底美國宣布加息,但相信速度會好慢,對香港按揭利率影響有限;且預計股市甚波動,股票回報相對下降,故轉移資金去債市。」他把估價約1,000萬元的自住物業向銀行抵押,套現500萬元買債,以按揭利息2%計算,每年利息開支約為10萬元。然後,他把資金買入兩個屬於香港二、三線上市公司發行的高息債,包括3年期債券及2年期票據,賺取年息約10厘。

做足風險評估 吼短債

更甚的是,他把這批債券再進行抵押,向證券公司多借200萬元,同樣買入上述的高息企債,當中包括3年期債券及2年期票據。他解釋:「兩債券的年利率為10%、債券抵押借貸年息為5%、銀行按揭息率2%,即借貸利息為每年20萬元(10萬元銀行利息+10萬元孖展利息),債息回報為70萬元,即每年淨回報是50萬元。」

按樓買債已屬高風險,林家亨更「按上按」,一旦發債體或證券公司破產,本金未必能收回。不過,他直指已做足風險評估,「首先,我只買短年期的企業債,因為5年期以上債券,好難預測公司的發展;其次,我會預先了解發債公司的營運情況,如曾實地考察該公司在內地的影城,相信其未來發展穩定,且我會持有債券至到期日,不計劃中途買賣,故不受期間的債券價格波動影響。」

看好某上市公司前景卻不買其股票而買債券,他指,皆因股價受市場波動及公司的營運數據影響,相反若持有債券至到期,只要公司沒有破產或違約,債券持有人可收回本金及利息,相對股票的回報較穩定。

買保險:年期宜短不宜長

除了按樓買債外,投資者亦可考慮按樓買保險,以收取穩定的回報。

致富證券投資銷售部董事鄧澤堂表示:「如果投資者衡量過風險,例如已經供完物業,可考慮按樓買儲蓄保險,例如2Pay5(供保險款項兩年,然後五年後連本帶利取回),又或者3Pay5等。」

安柏環球投資總監梁偉民亦指:「如果想按樓買保險,保單應該愈短愈好。因為加息周期啱啱開始,估短期內唔會加太多,如果揀五年嘅話,保證息率每年都應該會有3至4%。我估起碼可以賺頭幾年,就算之後蝕番,都仲有得拉上補下。如果揀年期長到二十至三十年嗰啲,風險就太高喇!」

他續表示,部分101保險計劃可考慮,如國壽的福祿六年儲蓄保險計劃回報不俗,每年的保證紅利為已繳年度保費的3.19%。投保人需在首三年按年繳付保費,後三年便可分期領款,獲100%保費回饋。

年保費最低5萬

他又指出,保單貨幣可選港元或美元,年繳保費最低5萬港元、最高700萬港元,舉例若投保人首三年每年繳付10萬港元保費,六年複息共得40,262.77港元保證紅利,第四年開始可每年收回約10萬港元保費,直至第六年結束,便已全數收回已繳保費,並未計及期內的非保證紅利。

若投資者把物業加按買保險賺息差,加按30萬元,六年利息共約35,000元(假設按息2.15%不變),但上述的保證紅利六年共約4萬元,則賺息差近5千元(未計及期內的非保證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