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四年930房貸新政開始,政府一直出台房地產救市政策,而且這些救市政策,無所不用其極,購買首付降低、利率下降、購買住房的稅費減免,甚至一些政府出台購買住房的補貼。這些房地產救市政策出台一年多後,中國房地產市場才可能有所起色,一些城市的住房市場房價開始回升,住房銷售開始回暖。
不過,政策實施最有效果的是一線城市及少數人口流入較多的城市,對於其他城市而言,住房市場嚴重庫存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此,中國房地產去庫存則成了一六年五大主要任務之一。
中國為了房地產去庫存,人行及銀監會在二月二日發布本年的房貸新政。該文件指出,為進一步支持合理住房消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按照國務院有關部署,發布了本年的房貸新政。
新政核心內容是在不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原則上最低首付款比例為25%,各地可向下浮動5個百分點;對擁有一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購買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比例調整為不低於30%。
與一四年的930房貸新政相比,一六年的房貸新政有以下差異。一是降低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的貸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以往的30%下降到25%。對於這一點,有不少鼓勵房價上漲的分析認為,這一個政策是打響本年政府房地產救市的衝鋒號,房貸首付開始下降到20%了。如果政府推出各種救市政策,國內的房價又會上漲了。
不過,這次購買住房的首付下降真的會下降到最低點嗎?這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非限購城市的首付可以下降,而對仍然限購的城市則不下降,出現了首付城市的差異。換句話說,如果一線城市不能適應降低首付比例的政策,那麼一線城市當然首當其衝。另一種情況是首付比例的下降並非一刀切,而是有5%彈性,具體情況則由商業銀行自行決定。有彈性是否如有些主張房價上漲的人所分析的,即首付比例只會下降到20%,而不會漲到30%,這只是許多人為了炒作需要而所用的解釋。
其實,這次房貸新政的重點可能就是把以往按揭貸款的首付比例,由以往的一刀切改為由商業銀行決定。增加了首付比例彈性,也就增加了按揭貸款首付比例的市場化程度。
換句話說,如果房地產市場良好,銀行覺得承擔風險的能力高,那麼就可能降低首付比例,反之就會提高首付比例。同樣,這也能夠增加商業銀行風險定價的能力,即要求銀行對不同的購買住房者作出不同的風險評估。不過,在當前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銀行不良貸款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要讓商業銀行讓首付的比例都下降,根本就不可能。反之,商業銀行按揭貸款的首付有可能收緊。
二是擁有一套以上住房的家庭購買住房,如果沒有還清住房貸款,其首付比例不得低於30%。在930房貸新政中,強調擁有一套以上的住房如果還清住房按揭貸款,再購買住房時,可以享受購買首套住房貸款的優惠,估計這一點不會出現變化。但要加強考慮的是,如果還沒有還清銀行貸款,擁一套住房的居民不可享這優惠,以減少住房的投資投機,降低銀行風險。由此可見,政府這次房貸新政的目的,主要是支持住房的需求消費,而非鼓勵投機需求。
今年房貸新政對房地產去庫存可以起到些微的作用,但估計成效不高。一是對目前住房需求旺盛的一線城市來說,如這些房貸新政不限制這些城市,從而降低了這些城市的購買住房者市場標準,當然有利於這些市場投資投機需求增加,但房貸新政對這些城市不適用。對於那些住房供應較為過剩的城市來說,降低市場准入,讓一些購買住房者降低進入住房市場的門檻,可以增加那些臨近支付邊界的住房購買者進入市場。
舉個例說,如果購買住房者本來有25%首付,就是相差這5%的首付款而無法進入。現在這個首付款下降,就可以進入了,但是這只是極端的情況。購買住房者是否能夠進入,這還得看房價,房價才是投資投機者是否進入的重點。如果一些城市的住房市場開始在上漲,住房銷售開始好起來,這才是引誘投資需求增加最為重要的因素。
還有,房貸新政強調有一套住房,而沒有還清貸款的改善性購買住房的首付比例不能低於30%,估計這是不想住房市場發展成投資投機市場,更側重住房消費需求。這與以往推出改善型住房時的觀念有所不同,對內房市場影響不少。
另外,就目前中國市場的情況來看,住房的嚴重過剩仍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面對這個事實,僅是降低首付能夠達到效果十分有限。首付的降低僅是把購買住房者進入市場的准入降低了,並沒有降低購買住房的成本,只不過這些成本延後支付而已。
另外,這個房貸新政有可能會把各城市的房價重新推高。如果這種情況出現,房價稍微上漲一點點,降低了首付的那塊成本又上去了。所以房貸新政對收入前景不太好的三四線城市的居民來說,吸引力當然不會太大,可見房貸新政的效果十分有限;反之,讓市場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問題太大,政府才會不得不繼續推出房地產新政救市。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作者: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