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幣策廢武功 出招財策是正路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政府調控經濟的「組合拳」,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但央行在減息、降準上迫於形勢而投鼠忌器,因此只好改弦易轍,適度加大財赤,擴大減稅空間,加強利用財政政策輔助經濟復甦,也許是出路之一。

在經濟收縮或增長減慢周期,減息可降低社會債務負擔,降準則讓銀行可動用較多資金放貸,刺激經濟活力,但目前市場對兩項貨幣政策工具極度敏感,甚至引發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劇資金外流禍患。

近期人行更多使用常備借貸便利(SLF)等綜合性工具,婉轉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貨幣政策雖能發揮一定的逆周期作用,但政策總有其盲點,就是當經濟表現呆滯,對刺激實際貸款需求的效用不大,令計劃定向投放的資金也失去方向。

中國落入流動性陷阱,政府已不能過分依賴貨幣政策,重點應轉換至財政政策身上。中國經濟嚴重不景氣,財政政策近年卻顯得不太積極,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偏低,存在進一步加大支出及減稅的空間。政府開支既為GDP的重要組成部分,頂上私人企業不願投資的部分,填補淨出口及消費的增長缺口,能夠直接拉動經濟增長及創造就業。

事實上,積極性財策知易行難,政府必須耐得住赤字增加。當經濟周期逆轉,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及活動放緩,工業生產及企業利潤倒退,股票及物業相關稅收下降,加上期間實施的減稅、降費措施,直接令財政收入減少。財政部最近也引用學者指出,去年財政收入增長名義上高於經濟增長,但實際上是相反,財政收支矛盾壓力不斷上升,國家收入換檔中低速增長的勢頭將愈來愈明顯。

政府增加開支不是要變成「大花筒」,緊縮行政及減省不必要開支是大前提,甚至有必要加快精簡政府部門架構,以及加強發揮稅款運用的效益。此外,政府投放的對象也不一定是基建項目,而是民生相關的領域,譬如教育、社會保障、醫療、環保節能及農業發展等,甚至是保障房建設及租賃補貼,都是惠民生、利經濟的政策,可謂一舉多得。

目前中國的利率遠較歐美日為高,但權衡減息利弊後,還是選擇按兵不動,幣策中性偏寬鬆料短期不變。內地經濟未見反彈,財策不宜保持中性,而應更積極及大膽地增加財赤,讓「組合拳」發揮更大平衡角色,挽救垂危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