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債負利率常規化堪憂

全球央行於金融海嘯後出盡法寶刺激經濟,不少決策者和經濟師憂慮,一些以往被視為非常規的政策工具如買債、定向融資計劃和負利率已變得正常化,央行勢於下次衰退重施故技,成為常規救市措施。

儘管全球央行過去七年合計減息超過六百次,及購買超過十二萬億美元資產,但大部分地方通脹仍低於央行目標,同時人口老化和生產力下降令經濟增長潛力降低,意味息口會較上次周期快見頂。

正如聯儲局十月份的會議紀錄就表明,達致充分就業及物價穩定的自然利率可能較過去數十年低。

央行減息空間或受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師Maurice Obstfeld指出,息口於較低水平見頂意味重返零的速度亦較快,當下次衰退來臨,央行的減息空間將受限,需再尋求其他救市板斧。

回顧一九八四年,時任聯儲局主席沃爾克加息至十一點七五厘後開始減息,息口於兩年後降至五點八八厘;到上次擴張周期,息口於五點七五厘便見頂,之後更降至貼近零水平。

更甚者,瑞士和瑞典證明了即使實施負利率,亦不會引發銀行擠提或爭相囤積現金,全球央行於下次衰退時可能更樂意實施負利率。聯儲局主席耶倫早前亦稱,倘環境改變,會考慮任何政策工具包括負利率。

刺激炒作 金融不穩

事實上,將非常規政策工具正常化可能帶來隱憂和風險。首先,央行大印銀紙和實施負利率會重創存戶,相反債券和物業持有人將受益;其次,長時間的寬鬆政策對資產價格的推動作用,可能比實際經濟更大,促使投資者追逐回報,構成金融穩定風險。

這些泡沫令資產持有人得益,但對腳踏實地工作賺取薪酬的人卻沒有多大益處,增加社會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