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Campus:炒樓創傳奇10年賺60倍

原在港任職雲石工的韓安迪(Anders),憑十年工作所儲的12萬元炒賣香港樓,再用約十年時間把身家翻近60倍。現已在美國擁五間獨立屋的他,越洋分享港美兩地不同的置業環境,以及他看好的美國物業。

○八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受重挫。已在港樓賺得「第一桶金」的Anders,眼見一○年在美國用數萬美元已可買一間屋,如同沙士低迷時期,遂捉緊機會聯同早已移居美國的姐姐,轉戰美國物業市場。

轉戰美國 專吼銀主盤

他稱,現時在美國與親人合資共持有五間獨立屋,整體帳面也賺約4倍,大部分作出租用途:「我對當年賣掉香港樓、轉買美國樓沒後悔,決定完全正確。香港樓這幾年無疑累升不少,整體升勢也許較美國樓還要多。但以我為例,我在一○年賣出的香港樓,假設持有到現在,也只是升約2.5倍。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現時香港樓市正開始下跌,但美國樓升勢料持續,再升幾多估唔到。」

Anders補充,他持有的美國樓升幅跑贏大市,還因為他買入的是法院拍賣房屋(俗稱法拍屋,香港稱為「銀主盤」),其中一間僅約7萬美元買入,故不能與整體樓市直接比較。雖已錄不俗的帳面利潤,但他未想過出售任何一間屋,除因他正賺取滿意的租金回報,還因他看好洛杉磯及周邊地區(但強調不是整體美國樓市)未來2至3年的物業升值潛力,故他還計劃在加州買第六間屋。

談及香港及美國物業市場不同之處,Anders指需求是其一:「香港剛性需求大,多數人都想擁有自己的物業,但美國不是,不少美國人習慣租樓,因租金佔收入比例較香港低。再者,美國地方大,要建屋的話很多地方都可以建。」

另一不同是維修方面。「在香港,若沒有人刻意破壞,物業維修後可維持一段較長時間,但美國獨立屋因多為木結構,差不多每2至3年就要維修一次。」他指。

新手買美樓 宜找代理

兩地樓價升跌的推動因素也有分別:「炒了咁多年樓,我覺得影響香港樓價的最主要因素,是經濟好唔好;其他如校網、地點,只是大家的講價藉口。相反,美國樓受經濟及政治的影響較小,反而人口、校網、附近環境等對樓價影響力更大。」

Anders建議,倘新手冀涉足美國物業市場,第一步是實地看屋,看完一輪對價格有個大概範圍,以減少被騙機會,然後是找個夾你的好代理。「部分人在香港買樓會自行找業主成交,但是在美國買樓,我建議要透過代理,因美國不同區域的地產法有別,比在香港置業需要更多專業知識。可能一間屋的草地雖然屬於業主,但政府有規例唔准用,又或荒廢了就會向業主罰款,新手唔熟門路就很難查到。大家要學懂向地產代理詢問,好代理會耐心回答你,以及幫你查找相關資料。」

倘大家冀為美國樓做按揭,同樣可先向代理查詢,又或以加州為例,最多可透過按揭顧問向銀行按到九成半。以一般七成、八成按揭為例,現時息率普遍約3至4.5厘,置業人士要留意各項收費。

睇好洛杉磯 亞裔聚點

最後,Anders分享個人預期未來數年有較大升值潛力的地區:「美國東岸我不熟,所以我不評論;但在西岸,我較看好洛杉磯、三藩市、以及拉斯維加斯各自的一小時生活圈內的樓價。即是由市中心的中心點,一小時車程內可到達的範圍,特別是新發展的周邊區域。惟要注意,這不包括市中心的樓價,因預期拉斯維加斯以外,三藩市及洛杉磯市中心的樓價再大升空間不多。」

Anders補充,宜投資人口較密集地區,亞裔及中國人聚集的地方有很大的升值潛力。至於校網、周邊環境好壞等影響美國樓價的因素,新手較難掌握,他坦言自己也在學習中。

Anders勸勉置業多途徑

Anders的炒樓經歷始於○二年,多年來炒過香港唐樓、洋樓及村屋等,期間有贏有輸,但仍由基層搖身一變千萬富翁。他希望透過與年輕人分享個人經歷,與其日日抱怨買不到樓,不如按各自條件,想方法如何一圓置業夢,即使是「成功需父幹」,也不是壞事。

港樓價難大冧

他提醒,香港樓價開始跌,但跌幅不會像某些分析說有三、五、七成。港樓業主實力雄厚,除非將來發生重大經濟危機,否則他們不會輕易賤賣物業,故本港樓價難言急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