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華經濟危中有機

中國經濟怎麼啦?持續30多年快速增長與繁榮的中國經濟突放慢腳步,甚至面對巨大風險。中國經濟真的要衰退還是將踏上一個新起點?是危機四起還是轉型?尤其是八月十一日人行突對人民幣貶值,以及接二連三的股災,引發全球股市八月廿四日「黑色星期一」,歐美與亞洲股市接連暴跌,以及滬綜指挫達8.49%,幾乎吃掉一五年以來A股漲幅等,令海外對中國經濟較悲觀。

在國內,無論是李克強總理,還是各財經部門首長,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儘管有下行壓力和問題,但整個經濟還是一片大好,保持7%增速不是問題。不過,海外多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甚至已失速,出口增長速降、產能過剩嚴重、三大泡沫(房地產泡沫、信貸泡沫、地方債風險泡沫)面臨破滅等,都表明經濟面臨危機。

金改準備不足惹禍

無論是GDP增長下行,還是出口增長減弱,這都是中國經濟從出口導向轉型,到消費帶動增長模式的必然過程。若中國經濟沒這種轉型,持續增長動力會不斷減弱。但這些金融改革,在制度法規上準備不足,對市場反應沒進行更多沙盤推演,股市改革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更多的是採試錯心態進行,加上政策操作不成熟,在錯誤時機推動,易致股市泡沫破滅,及引發全球對人民幣「匯率戰」疑慮,令金融改革良好願望,成了引發對經濟形勢錯誤判斷根源。

對於當前中國經濟,不用太悲觀,也不用太樂觀。當前經濟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甚至這個世紀初情況不可同日而語,因不但整個經濟體量是一個巨大的量,且經濟結構正發生巨變。

過去一年,中國GDP增幅無論是以美元,還是以人民幣計,都比○三年經濟被視為「奇迹」時高一倍。正在調整與轉型中的經濟結構,如消費結構及服務業增長,在過去根本無法比擬。

對於中國這種具有廣泛深度的大陸經濟體,傳統產業結構及經濟模式調整,傳統來看,偏離以往軌道,也非不正常,這應是經濟轉型必經之路。如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就是要調整以往經濟增速,讓擴張型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轉移到有效率有品質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並不是有多少問題,增長潛力並沒因這種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變化,反之還在強化。

政策配合誘發潛力

只要中國經濟政策引導對路,增長潛力就能釋放,就能保證經濟續穩定增長。儘管中國經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開始向美國看齊,但中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不足美國平均消費水平的五分之一;中國城市化率基本上是對半開,即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為農民,中國農民收入水平及消費水平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差距同樣大;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相比,其相差的懸殊肯定要比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差距還要大;大城市與小城市差距也是如此。這些巨大差距一方面是中國經濟面對的問題,亦是經濟增長潛力,若許多重大政策得以配合,這些經濟增長潛力都會釋放。

隨着市場化經濟展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正以不同方式釋放。中國經濟總量愈來愈大,經濟增速放緩很正常,對此不用太擔心,經濟仍有無限增長潛力,中國不但有一個無限大市場,且隨着經濟成長,也讓居民消費能力增強。問題在於經濟政策如何引導,讓經濟增長無限潛力釋放,要做到這點就得認清當前中國經濟的困難及風險。

地產泡沫劣國企困擾

中國經濟第一大問題就是「房地產化」。新一屆政府上任後,開始時冀政策對房地產關注少些,讓房地產軟着陸。惟中國經濟增長壓力之大,增長方式又回到前十幾年老路,冀通過房地產增長帶動經濟增長。中國這巨大房地產泡沫不解決,經濟永遠面臨大困境。

第二大問題是還存在155,000多家經營效率低下的國企。這些國企享受市場有利條件,又獲政策性資源支持。惟國企運作機制,往往成了少數控制人牟利工具,也是金融市場隱患根源。比如這些國企對GDP貢獻僅40%左右,卻佔有60%以上的銀行貸款,及更多公司上市,也成了內地民企、中小企融資難和融資貴根源。一一年底開始的溫州民企倒閉潮只是冰山一角。由此可見,低效率的國企困擾中國經濟增長。

第三大問題是○八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居民及地方債負擔急升。麥肯錫報告指,中國企業、家庭及地方債佔GDP比重在○七年達158%,到一四年這一資料已攀升至282%,在全球主要國家中,中國債務率排名最高。十多年的過度信貸擴張,吹大房地產泡沫,泡沫不僅不可持續,且成了地方債、銀行信貸等風險暴露的導火線。房地產泡沫破滅隨時引發危機。

認清產業轉型困難

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判斷,一方面要看到經濟增長潛力,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也要看到經濟體制轉軌所存在的困難,另方面要看到人口結構、地區經濟差異性、個體經濟活力性、消費市場龐大等優勢。若經濟政策能因勢利導,中國經濟增長潛力與動力仍是無限,惟經濟風險同樣高,這是政府要面臨的事實。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作者: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