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股事:國企改革宜重盈利表現

《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終於出台,最引起筆者注意的是將國企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

商業類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為主要目標,依法獨立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

公益類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如企業被界定為公益類,相信營運難以盈利為目標,這如何有動力去改善效率?

容易構成利益衝突

就算是商業類的國企,但主業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這又很容易引發另一問題,因往往社會利益跟股東利益存在對立面,屆時企業將要作出取捨,難免順得哥情失嫂意。

以港鐵(00066)為例,上市後政府仍是大股東,現時亦有可加可減機制來定票價,每年在票價問題尚且有那麼多爭議。

試想想內地一些壟斷行業如電力、電訊等,跟民生息息相關,就算引入更多民資股東,這類國企仍是照顧社會利益為先,盈利表現難有看頭,股東又怎會願意給予高估值呢。

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 郭家耀(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