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論縱橫:阿里未善用維穩途徑

阿里巴巴是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不過,對香港投資者與內地投資者來說,這家公司也是他們非常熟悉的。畢竟阿里巴巴的赴美上市,一度在香港與內地股市都掀起風暴。

港股曾是阿里巴巴上市的首選,但在兩者擦肩而過之後,港交所(00388)在全港展開了一場同股不同權股權結構問題的討論,這場討論與阿里巴巴沒能在香港上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關係。

對於A股市場來說,阿里巴巴沒有留在內地上市,更讓某些人士痛心疾首。這些人士認為,阿里赴美上市,讓內地投資者失去了分享阿里成長成果的機會。為此管理層積極對發行制度作出修改,降低IPO門檻甚至還將推出戰略新興板,為類似於阿里這樣具有獨特股權結構的公司上市創造條件。

但就是這樣一家令人關注的公司,自去年九月十九日在紐交所上市之後,除了上市之初股價一度衝高到120美元之外,隨後的走勢總體上難盡人意。在最近美股下跌的過程中,阿里巴巴的股價不僅一再創出上市以來的新低,而且還跌破了68美元的發行價。

「用業績說話」並不夠

針對市場對阿里股價破發的關注,阿里創始人馬雲近日表示,關心股價沒有意義,對股價關心的真正體現,是踏踏實實地經營好公司。馬雲還反問「跳樓就能漲嗎?」阿里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也回應稱:「用業績說話」。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用業績說話」都是硬道理。但作為上市公司來說,「用業績說話」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畢竟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僅「用業績說話」是不夠的,還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這種保護體現在股價上就是要維護股價的穩定。

上市公司優秀的業績對於維護股價的穩定具有積極作用,但這不是維護股價穩定的唯一途徑,還有其他的途徑也是上市公司在股價維穩時可以選擇的。

多項措施提振股價

比如上市公司回購與大股東增持,也是有利維護股價穩定。實際上,在這兩方面,阿里都有安排,只不過相關安排都存在不足。如今年八月十二日公布業績財報時,集團表示董事會已經批准一個總額達4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但實施的時間是「為期兩年」,其目的也是為了沖抵員工股權激勵等計劃所帶來的股份稀釋。

與此同時,馬雲以及蔡崇信也聯手進行個人回購。此舉應該跟安撫華爾街投資者的情緒以及提振股價有關。不過,蹊蹺之處在於二人回購的金額並沒有對外透露,其新聞通稿只是用了「大手筆回購」來表述,這難免有「打太極」的嫌疑,對股價的提振作用有限。

因此,對於阿里來說,提振股價除了「用業績說話」之外,還需要用好上市公司回購與大股東增持等多種提振股價的措施。這不僅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需要,更是一家企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

獨立財經評論員 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