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nk新鮮人:「捱痛」才能賺錢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在長跑運動之中,其實跑手之間的體能和技巧分野並不是很大。眾跑手之間的實力差距,原來取決於有多「捱得」,即是愈頂尖的跑手其實愈能克服能力下降的痛楚,然後才能脫穎而出。或者,一家投行能否賺錢也是同樣道理。

大家也知道,一家投行業務眾多。一般來說,股票、債券、外匯和商品等一眾市場相關產品都會涉足。雖說自金融海嘯之後投行的自營交易已經幾乎被禁止,但投行要賺錢,除擔當中間人的角色外,還是會透過為產品作對沖的倉位,有限度地做些自營交易來賺錢。舉個例子,私人銀行的客戶向投行買入一些外匯結構性產品後,投行會做一些對沖,目的是將風險轉移到其他投資者,日後市況不論如何,現已銷定利潤。

完美對沖難實現

不過,在現實上自己又哪會進行所謂的「完美對沖」,如此又哪有利潤?在一定程度上,交易員都會願意承擔一部分風險,可以視為坐盤,由此來提高收入。有趣的是,在投行之內,並非交易員願意坐盤就可以坐盤,投行的風險管理部門會無時無刻監察交易員的倉位,若果個別文易員或業務的潛在虧損超過某個水平,交易員便要按要求斬倉。

在金融市場之內那些先跌後升或先升後跌時有發生,交易員往往並非輸在看錯市,而是風險管理部門太保守,要交易員被迫在最壞時間平倉。

大健 

財務碩士畢業,投身財經記者行列數年,之後無論轉職歐資投行,抑或現任職英資金融機構,始終情繫中環,相信各有前因莫羨人。

微博:http://t.sina.com.cn/taikin

作者: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