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互聯網+邁萬億年代

內地年初開出以「互聯網+」推動產業提升後,在市場引起一陣概念追逐,惟股市早前大幅波動,內地科網企要以高估值融資發展的難度上升。惟在「無商不電、萬物互聯」的大勢下,學者與投行人士仍指,「互聯網+」協助經濟去槓桿化與經濟轉型可產生關鍵作用,如何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經濟結合,已成內地未來發展重點。事實上,網絡經濟規模將踏入「萬億年代」。

人行上周六牽頭十部委公布《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對包括P2P網絡借貸在內的網上金融監管進行仔細分工,在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同時規範市場秩序。分析指,A股近期大幅波動,落實透過互聯網與社會經濟融合與深化,相信是針對系統性風險,料可減低炒風。

積極助科企融資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溫天納指出,中央當初提出「互聯網+」是希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互聯網+」受到投資市場關注,無疑是與市場概念炒作。而從短線提振經濟角度來說,「互聯網+」作用未必及鼓勵基建投資等傳統方式為高。惟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對經濟發展的長遠推動作用仍是不應輕視。

溫天納指出,雖然內地股市在六、七月出現明顯調整,科網企業的估值由高位回落,惟由於中央鼓勵行業創新及「互聯網+」意願明確,所以他相信在內地仍會以積極協助科網企業融資。

群雄林立國際化

他指出,「互聯網+」的推行,對新興產業發展及生產效益提升有相當作用,就以騰訊(00700)及阿里巴巴涉足互聯網金融為例,就為第三方支付以至網上銀行帶來新的機遇。相對於互聯網初創時期,內地互聯網行業已進入群雄林立的年代,所以「互聯網+」推行,更為着重行業發展的深化,甚至是透過新產業模式建立,協助內地實現「走出去」的國際化發展。

雖然近期網企股份估值下滑,並不代表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已過去,根據分析機構艾瑞剛於七月初發出分析報告,一四年內地來自電商購物、網遊、網絡廣告及網絡支付的經濟活動的市場規模已達8,706.2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7%,預計到今年底網絡經濟規模將邁入「萬億年代」,而到一八年有關經濟規模,甚至會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有關估算更未反映傳統經濟步向「互聯網+」帶來的新增長。

提升科技生產力

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指出,「互聯網+」其中一個重點是以互聯網及物聯網的發展,提升工業生產以整體社會資源的效益,從而實現「中國製造2025」或所謂「工業4.0」的高技術戰略。

內地上半年經濟增長成功「保七」,惟黃元山指出,中國經濟增長趨於放緩是正常發展。內地若以貨幣政策推動基建投資,雖有助經濟增長,惟「借錢谷經濟不等於健康」。透過「互聯網+」提升科技生產力,反而有助整體經濟的去槓桿化,並可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的發展質素。

他指出,內地製造業過去以低技術代工生產為主,「互聯網+」的推行就是要促進產業環節升級轉型,促進中國經濟競爭力,甚至使工業、製造業能在10年至30年內,可與德國及日本等高技術經濟體一較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