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貨幣政策大轉向

人民銀行從五月十一日開始下調一年期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0.25厘,同時把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1.3倍擴大至1.5倍。按照央行解讀,是為了穩定經濟增長,降低市場的融資成本,因此仍然維持貨幣政策的中性,不是中國版的QE。

不過,由於中國的金融市場環境與歐美不同,各國央行所關注的貨幣政策工具可能有很大差異,但信用擴張的實質是完全相同。

寛鬆目標更明顯

○八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及中國央行都以非常規的方式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至一四年底,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為33.8萬億人民幣,以當時匯率計算為5.4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GDP的53%。同期,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為4.5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美國GDP的26%。

中國央行的信用擴張,規模大於美聯儲,只是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方式不同而已。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主要是通過三輪量化寬鬆購買債券方式來進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中,各年期美國國債以及證券化資產佔比達到93%。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主要來自不斷購入外匯,一四年底,外匯資產佔比為80%。

無論是央行降準降息,還是推出PSLs、MLFs和SLOs等貨幣政策非常規性工具,以及定向降準,儘管不能稱之為歐美式的QE,實質都是向市場注入更多的流動性。央行稱之為貨幣政策的中性不變,實際是更傾向於寬鬆。如果進一步降准降息,政策寬鬆的傾向性更為明顯。

轉向價格引導型

還有,央行連續加息後貨幣政策的轉向,表現於強化價格型調控和傳導機制,強化預期引導上,更注重數量型工具而不是價格型工具。最近三次降息,雖然都是一年期存貸款利率對稱性下降,但每一次都提高了存款利率的上浮區間上限,實質是非對稱降息,即貸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下降則取決於商業銀行,寓利率市場改革於貨幣政策調控中,更促進貨幣政策工具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在一四年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下限全部放開之後,由於貸款利率是銀行的收益,銀行根本沒有動力降低貸款利率。相反,存款利率是銀行的成本,如果全部或部分放開,銀行就得在利率、服務及資產品質等綜合性方面進行競爭,這就需要提高風險定價能力,改進服務態度,改善企業經營模式等,以質的方式取勝。

可見,央行連續降息後意味着貨幣政策傾向性調整,投資者對此應密切關注。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作者: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