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金融科技改造銀行業

中國短時間內一再放鬆銀根,顯示經濟前景令人擔憂。為保增長,全國響應中央呼籲萬眾創新,互聯網金融更是大熱。消息公布一刻還在杭州出席《2015浙江金融創新高峰論壇》,並就「互聯網金融全球趨勢」發表講話。以下是發言的修輯摘錄。

分析「金融科技」對銀行的影響可從一年多前的一份報告開始,預計三分之一的銀行盈利到二○二○年前將被其他機構所侵蝕掉。

電子化競爭加劇

銀行業的發展,隨着科技革命早已不停電子化、數據化。由八○年代起的ATM提款機,繼而銀行卡、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近場通訊和二維碼支付等等,不少業務開始受到其他商業機構的滲入和參與。新的金融科技,內地流行術語稱之為「互聯網金融」,它可同時涵蓋大數據、雲計算、搜尋引擎、移動終端多個方面,部分理由歸因互聯網的成熟而衍生這些科技。

互聯網金融照顧客戶更到位,沒有時間和地域限制。業務量不高的零售客戶,屬於山腳兩旁沒有被照顧的為數「海量」類別,在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之下獲得直接接觸;在資訊便宜、透明度高的互聯網環境下,愈是標準和簡單的產品便愈容易在平台上被提供服務,股票投資、外匯買賣、定期轉存、一般保險因此面對劇烈競爭,價格下降,利潤收窄。

隨着互聯網思維白熱化,大眾創新情緒高漲,連貸款或股權業務也於互聯網以P2P或眾籌模式由民間全力推動,浙江省在這些方面的發展更是盡顯無為。

新策略邁向融合

世界各地無數例子也可舉證,如匯款的TransferWise、機械人理財的Betterment、直接或協助貸款的Zopa、Lending Club。當中,有一些只是採用了互聯網的基本功能,例如聯繫方便,跨時空限制等。但有一些更發揮相關高科技的功能。

譬如土耳其Garanti和西班牙BBVA銀行便利用GPS衞星定位推動交叉銷售、協助汽車貸款和保險營銷。Sofi收錄學生成績等「大數據」分析貸款的償還能力。

各類個案,部分顯示非銀行機構成功借助新金融科技開拓業務、搶佔市場;那邊廂,銀行亦投資金融科技,修改服務模式以應戰。但更為合適的趨勢,應該是兩者融合,採用新策略發展銀行業:

開放:德國Fidor銀行就讓其他機構進入銀行系統,建立客戶所需的功能,比特幣因此成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

合作:美國富國銀行與Lending Club合作,幫助客戶發展P2P業務。

投資:無數銀行已加強資金和人才的投資以開發新模式。

但願P2P等互聯網創新盡快為參與者帶出盈利,更期望融合的新趨勢不僅可為經濟增長帶來動力,也可在銀行的專業經驗下令系統性風險得以重視,最終確保金融業健康發展。

(備註:部分資料來自英國政府科學辦公室、埃森哲公司、德勤和普華永道的報告)

陳鳳翔博士

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銀行家,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及MBA課程助理主任、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培訓諮詢委員,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及博士學位。

作者:陳鳳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