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環境不改 AH差價難消

AH差價股近幾天氣勢如虹,歸功於中國證監會批准內地公募基金南下,令原本波瀾不起的港股通終於迎來「復活」,並以H股縮窄與A股的差價為炒作主題。這種「炒折讓」玩法,與去年滬港通消息公布後的情景如出一轍,同樣的憧憬會否出現同樣的結局?中港股市雖是同根,惟氣候和土壤南轅北轍,同股同權卻不同價,皆因價值觀的分歧。

以一件名牌商品為例,在香港、歐洲和日本購買的價格可相差很大,主要是匯率、稅制和其他因素。中港股市的結構大相徑庭,內地融資成本高,加上人民幣趨貶,A貴過H事必有因,若能像港股美國預託證券(ADR)般自由流通,便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套戥令溢價消失,否則投資環境不改變,AH股因先天不足,股價命中注定不能睇齊。

AH兩個字母一個開口、一個埋口,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與A股的散戶國度大異其趣;A股半封閉可以炒翻天,當H股出現嚴重泡沫,機構投資者將「用腳投票」走去估值較低的市場;「水向低流」或適用於中港股市,亦可流向別處懷抱。

今次特准沒有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的公募基金參與其中,基金理念應以價值投資為圭臬,同一隻股票沒理由不檢便宜的,可是AH長期不同步卻顯而易見。

截至三月二十六日,共有一百三十二家機構獲批九百億美元QDII額度,實際使用的通常一半不到,而額度可投資多個海外市場包括債券,港股雖說是QDII的首選,但七除八扣下已流入的實際金額相當有限。QDII有大量額度可申請,香港股票價廉物美任君選擇,然而內地一直興趣缺缺,中證監縱開綠燈亦須基金願買。

QDII的其中一個原意是紓緩內地外儲過多的壓力,有助A股市場健康發展,但現時的情況是河水不犯井水。人民幣正朝着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進發,長線而言,A股將走向國際化,QDII的額度逐步取消,個人對外投資亦會開放,惟門戶雖啟,民智未開卻是徒然。

香港上市企業不少是內地人熟悉的公司,有些更是同權同利,差價收窄是理所當然的價值回歸。不過,基金即使想投資港股亦要待修改章程,近日的熱絡純粹是投機炒作,真正受用程度還看今後港股通南下資金的變化。隨着內地入市資金激增,新基金也以倍數增長,但要分清投資與投機,看折讓更須看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