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人幣不虞貶值

人行二度減息,總理李克強於兩會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在7%,市場對人民幣看法轉吹淡風,人幣匯價一度於創近兩年半低位。自去年起,人幣已進入雙向波動的時代,而從政策層面及長遠的基本因素,人民幣匯率都不存在大幅度貶值的機會和空間。

自○五年七月匯改起,人民幣匯率反覆上升。匯改以來人幣只升不跌,市場對人幣抱強烈的單邊升值預期,衍生大量投機性的套息活動。人行於去年三月宣布擴大人幣兌美元每日匯率浮動幅度至2%,給予市場明確訊息,就是人幣正式進入雙向波動的時代。

自此,持續近九年的單邊升值預期被打破,並驅趕了大量套息熱錢,人幣亦出現階段性貶值,以上周的低位6.29元人幣兌1美元計,已從匯改後高位累計貶值約4%。踏入一五年,市場對人幣看法變得負面。

資金大舉外流損經濟

美元轉強是不爭事件,但人民幣貿易加權指數去年上升逾6%,顯示人幣雖然對美元略貶,但中國對多個貿易夥伴的貨幣匯率錄得升值。而去年內地貿易順差達2.35萬億元人幣,上升46%,龐大的貿易順差為人民幣匯價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在政策層面來說,貶值從來不會是好的選項。雖然理論上偏弱的貨幣可刺激出口,但實證數據顯示,內地出口增長主要受外圍經濟形勢影響,匯率影響反而其次,所以貶值的利好效果成疑。相反,一旦人幣作較大幅度貶值,會削弱市場信心,導致資金大舉外流,繼而影響資產價格,最終影響實體經濟。

人民幣國際化正穩步向前,已啟動的滬港通及可望年內落實的深港通,為資本項目試行開放總結經驗,讓人幣循序漸進地邁向「投資貨幣」。IMF將於今年對特別提款權(SDR)的組成結構與權重比例進行五年一度的檢討,人幣或會躋身SDR的貨幣籃子,意味人民幣或成為「儲備貨幣」。

不論推動「轉方式調結構」的經改,抑或是推進人幣國際化,都需要穩定的金融市場環境,包括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以鞏固市場信心。長期來說,待結構改革完成後,中國經濟及人幣前景依然看俏。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此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及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本地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及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