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人民幣外交三寶

經濟「新常態」(New Normal)成為今年中國發展的新趨勢,人民幣國際化預計也有新一輪急速發展。部分感想來自近日內蒙「阿爾山」邊疆口岸的考察,與當地市長座談後,才明白到儘管這是個面積最小的縣級市,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就選擇了專程探訪,給人們的感覺是,人民幣走出去包括了中國每一個口岸,「一帶一路」全面展開了。

阿爾山位於中國東北大興安嶺的西南山麓,四大草原匯聚,景色迷人。當地礦泉歷時多年自三千米深部岩層流淌而成,泉水指定為上海世博飲用水,造就其「純淨零污染」的優勢因素,還包括城市本身的相對原始,人口稀少。在這個舒適安寧的社區,也是聯合國規劃的第四條歐亞大路連接點,日本佔領期間的滿洲國區域,蘇聯紅軍進入中國與日本開戰之道。阿爾山東望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出海,西接蒙古國通往西伯利亞、中亞和歐洲,是內蒙的第三口岸。

藉「一帶一路」拓全球

人民幣經口岸走出去,是繼香港十年「先行先試」後的第二階段,目標主要是周邊鄰國。去年多個內陸省份參與後,對象借助「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擴至世界各地。

絲綢貿易時移世易,領導人出訪,過往帶着的是貿易訂單。今天所攜的是「人民幣外交三寶」:「清算協議」、「本幣互換協議」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人民幣清算行於一年之間伸延至歐、澳、北美、中東多地開花。人民幣的業務機遇成為與各國交往的法寶,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因此大幅提升,世界醞釀誕生新形勢。

當中因由,離不開中外經濟發展的差異,兩者南轅北轍的「新常態」。「新常態」這個名詞源自時任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首席投資官埃利安(Mohamed El-Erian),於二○○九年對美國經濟的描述,指增長近乎零,低於常態的百分之三。

新常態下堅持改革

今天,「新常態」在中國的演繹有三特點:經濟增速可略為放緩、經濟結構轉向消費需求及第三產業、由創新驅動。總體而言,這代表了中國金融改革的持續發展。對內市場化,對外國際化,靠攏國際水平和要求。

人民幣國際化及「人民幣外交三寶」締造了愈來愈多與中國有關的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議」或「自貿區」。去年底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中方抗衡了美方要求而最終贏取「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決議,實有賴眾多參與人民幣業務的國家支持,其微妙效應已超越了經濟層面。

今天貿易多元化,中國已成功把高鐵經驗和合約送遍全球六大洲,支援土耳其、印度、英、俄、中東等。但那邊廂,美國第一條高鐵才於上周破土動工,看來中國正把世界經濟的新常態再一次改寫。

陳鳳翔博士

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銀行家,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及MBA課程助理主任、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培訓諮詢委員,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及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