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未完善 何須急深港通

中央領導人一句「應有深港通」,使兩地交易所立即全速籌備,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昨天肯定地說,可在今年內啟動。兩地交易平台的技術磨合沒太大難度,投資文化差異卻如一道鴻溝,多一個深港通,對兩地股民均不見得必定有裨益,倒不如先優化機制,而非複製一個還有待完善的產品。

滬港通尚有許多「不通」,託管人風險未受正視,五十萬元人民幣的投資門檻尚未降低,港交所推出A股沽空服務才在測試階段,諸多問題還待解決,導致出師不利可謂咎由自取。

任何有瑕疵的產品都需要改進設計來吸引消費者,而非強推一款類似的產品互相競爭;中港監管機構需了解投資者欠缺興趣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急就章是投資大忌,對推出投資產品亦然。

有分析將A股近月的瘋牛行情歸功於滬港通,之前無人問津的藍籌股亦身價暴漲,是內地股民迅速學會價值投資法嗎?恐怕不是,只是大家跟隨中央的哨子一窩蜂行動,究竟是諷刺抑或巧合?金錢沒有疆界,有奶便是娘,何故見瘋牛之誘不北上,何故縱有折讓而不南下?最普遍的答案是「不熟悉」,但不少企業和品牌名氣甚響,所不熟的是機制而已,那無疑是監管機構的責任,只做好技術的銜接,忽略了教育投資者的工作。

近年,重磅股均集中在上海上市,形成「滬強深弱」,相對上海以金融股為主,深圳的上市企業較為龐雜,其中又以內房企業比重較高,深股通對本港投資者的吸引力可能更低。深圳的創業板和中小板更是炒家樂園,前者的市盈率高達四十倍以上,估值比得上阿里巴巴,好的科網企業紛紛去美國上市了,深圳創業板就算納入投資範圍也只是一個賭場而已。

中港股市互聯互通是項莊舞劍,正如滬港通的背後目的是開放資本帳,深港通則為送A股上MSCI新興市場指數一程,但苦了本地證券行勞民傷財。眼見滬港通門庭冷落,券商自然不願意增加投資,宣傳和教育投資者的工作可以免談。滬港通的每日餘額大量用不完,溢價指數重回高位,但不同的是,滬港通雷聲大、雨點小,深港通則可能波瀾不興。

對中港股民而言,多一個投資機會總是好事,是「應該有」,惟「養而不教」是辜負了由領導人至小股民的期望,監管當局反而應該暫時放下深港通的包袱,搞好滬港通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