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內銀不宜太樂觀

內銀股自去年十一月起,錄得四年以來最大升幅,不少分析估計內銀A股升勢持續,分析時預計內銀H股股價會繼續追上A股。假若股市反映相關行業未來6個月的表現,這是否意味內地銀行業在一五年第一、二季表現應相當不錯。

息差收窄削10%利潤

持這種正面分析主要是基於內銀股在一四年估值普遍偏低,股價落後,加上人民銀行(下稱人行)去年十一月廿二日突然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為自一二年七月以來首次,令市場憧憬人行再次放寬銀根,加速信貸增長,刺激經濟,絕對有利內銀的業績和盈利。這樣的預期相當合理,但有幾點值得我們留意。

首先,人行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只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這樣不對稱減息安排,貸款利率的減幅高過存款利率,息差明顯收窄,人行同時亦容許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上調至1.2倍,進一步收窄息差。

根據內地媒體報道,在人行通知下達當天,中小銀行立刻上調存款利率。至十二月中,工行、中行和建行已將存款利率上浮20%至浮動區間的上限,農行和交行亦相繼跟隨。在爭奪存款的大前提下,資金成本上升,無可避免對銀行盈利構成壓力,業內分析估計息差收窄對利潤的總體影響可能達10%。

此外,人行在十一月突然減息必然與一四年內地經濟增長下行勢頭有關。在經濟持續放緩下,減息能否有效刺激信貸仍有待觀察。根據莫尼塔(CEBM Group)的調查報告指出,減息後未能明顯提升企業借貸意欲,而不少新增貸款只是用來「借新還舊」,這些「借新還舊」的貸款只用於以債還債,而非投放在有盈利回報的項目,壞帳風險必然提高。

轉貸地方債風險增

由於企業的借貸意欲不強,而銀行普遍又不想將貸款轉向風險偏高而又缺乏抵押的農業貸款和小微貸款(Microfinance),銀行反而將資金再次投向沉寂一時的地方融資平台,銀行的貸款行為其實可以理解,相對農業和小微貸款,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有地方政府「隱性支持」,大部分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都能如期還款,風險相對較低,因此成為銀行中、短期的「好資產」,幫助穩定銀行盈利。

然而,筆者已多次在本欄指出,相當一部分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盈利和還款能力有待商榷。但不爭的事實是16家A股上市銀行,截至去年九月的不良貸款餘額累計達6,046.45億元,較一三年同期4,591億元增長高達31.7%。綜觀而言,就算人行在一五年再度放寬信貸,由於壞帳風險亦同時提高,對銀行業的盈利增長亦不應過度樂觀。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