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價不縮反增 滬港聯而未通

滬港通正式開啟兩地股市往來的大門,可是除了交易額大失所望之外,甚至AH差價不但未見收窄反而擴大。同一家公司,但在兩個市場上受到不同待遇,反映投資文化南轅北轍,亦見滬港通機制只是提供交易渠道,卻無法做到真正互聯互通。

港股在外國投資者心目中,是全球自由流動最高股市之一,買賣可即日鮮,亦無漲跌停板機制,這兩方面已非內地股市可比,是使本港投資者視A股為畏途的主要原因。自由流動並不受地域限制,在美國買香港預託證券(ADR),除享有相同權益,亦可隨時在兩地互相買賣,在其他地方兩地上市(如新加坡及台灣的存託憑證TDR)亦然。滬港通的AH同步上市股份卻是雙幣雙股,生於不同的空氣和土壤。

反觀內地股市和匯市均只是有限度開放,雖然成交一度突破一萬億元人民幣,冠絕全球,但只屬有量無質,外國基金也不會見A股狂態畢露而貿貿然鬥傻。如果A股在保障投資者和資料公平披露方面肯下些工夫,自然可以吸引投資者;但現在的主觀願望是A股炒高後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驅使指數型基金被動追貨,與國際並軌云云,徒具虛有形式。

A股近期牛氣沖天,香港上市中資金融股亦受惠,但表現猶如龜兔跑,H股個別折讓再擴大至三成。內銀股曾被內地股民棄如敝屣,惟現時又敝帚自珍,並不是因一次減息或曲線降低存貸比而令估值生變,只是投資情緒追隨國策風向而已。香港以機構投資者主導,不買內銀可買滙控,不買港股可買美股,毋須跟着A股走。

滬港通失敗的原因很多,H股龍頭股由溢價變折讓,連北上套戥的誘因也失去;內地股民見A股熱火朝天,何須煩惱來港炒股?對外方面,在未釐清託管人和交易商風險之前,歐洲大型基金不得其門而進;機制方面,T+1、漲跌停板及個人投資者的開戶門檻均是限制,市傳五十萬元人民幣的門檻將最快撤銷,成為資金南下的刺激因素。當然,港交所歡迎門檻愈低愈好,但似乎內地股民對港股欠缺的是興趣、而非資金。

滬港通被喻為去年中港股市的里程碑,但交易額每況愈下,無論價差和投資文化均無法收窄,內地嫌香港「水清無魚」?香港則不願趟渾水?滬港通先天不通,後天並非不能挽救,但需要時間增進了解,股價縱使不同步,惟兩地監管機構可共同創建一個協調機制,讓投資者真正多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