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一葉知秋 新興市場堪憂

隨着美國聯儲局逐步走向退市階段,資金流向已然逆轉,加上主要經濟體表現欠佳,環球商品及新興市場首當其衝。向來標榜專注新興市場的渣打集團看來已深有體會,早已預警全年業績或不及市場預期,而剛公布的第三季業績果然走樣,對投資市場確有一葉知秋的意味。

渣打第三季稅前盈利顯著倒退,期內貸款相關減值及撥備大增,管理層解釋撥備急升主要受少數企業客戶及商品市場疲弱所致。縱然不同銀行或有本身的問題而影響業績,但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業績報告提到要對印度、中國及商品風險保持警惕。當全球聚焦美國收水之際,新興及商品市場已站在風高浪尖,百業之母的銀行身處市場第一線,其預警不容忽視。

國際商品價格大反轉,觸發大規模拆倉潮,引爆新興市場的資金鏈斷裂危機,自然令人聯想起渣打曾在上半年,為青島港大宗商品融資騙貸案,作出一次性大額撥備。外資銀行向來被視為在風險管理上態度較嚴謹,結果仍然中招,提升戒心無可厚非。不過,最怕就是這只屬冰山一角,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之下,其他金融機構只怕亦劫數難逃。

所謂商品融資騙貸,看來離不開內地屢禁不止的虛假貿易。市場指出,在對照內地及香港官方公布的上月貿易數據後,發現存在差異達一百三十五億美元,外資券商直指中國出口數據造假。其實,內地部分貿易融資早已變了質,大宗商品成為套利、套匯工具,涉及銅、鋁、棕櫚油、大豆等商品,融資非為實際貿易,只求博取利率及外匯差額,一旦遇上市況逆轉令資金鏈斷裂,後果可想而知。

美國聯儲局收水及加息高唱入雲,商品價格走勢更難捉摸,而商品則是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命脈。由於美元強勢加上環球經濟不景氣,對商品價格及需求的打擊開始浮現,恐怕會加速投資者去槓桿化,預示着新興市場將會面臨更大麻煩。

國際油價今年至今挫達兩成,跟中國經濟增長掛鈎的銅價亦跌約一成。美國經濟研究局最近發表有關提防中國及印度的研究,雖然充滿老生常談的說法,卻仍然值得深思。譬如歷史告訴投資者高增長很難持久、往績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市場總是錯估形勢等。若然新興市場兩大火車頭皆陷於失衡狀態,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可能突如其來,投資者真的要打醒十二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