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決勝航空網絡

最近在有關第三跑道的爭議中,有論者認為香港國際機場可集中資源經營往來主要城市的航班,減少至次要城市的航班。

往來次級城市的航班不但為該航班乘客提供服務,更為香港的航空網絡作出貢獻。香港國際機場是亞太區主要樞紐,往來香港至其他城市的乘客,不但是兩地的「點到點」旅客,還包括從其他城市到香港的「轉機客」。

轉機客源不容忽視

近年冒起的航空樞紐機場,成功處理龐大乘客交通量。根據國際機場議會(ACI)的數據,一一年的乘客交通量排名,香港排第10位,該年處理5,300萬名旅客,香港本地人口只有約700萬;排第13位是杜拜,處理乘客量達5,000萬人次,當地人口只約200萬。若沒有轉機客,未必能支持上述龐大的航空乘客量,從而通過航空業貢獻經濟。

由於航空公司在航線規劃方面須考慮需求制約因素,通過航空網絡帶來轉機客,可彌補本地需求不足,更易開拓新航線,令航空網絡更豐富。

假設香港取消一班往來次級城市的航班,不但減少來往香港與該城市的旅客,還可能減少往來主要城市至該城市的旅客。往來香港至倫敦的航班每周逾100次,頻密的航班不但為航空公司帶來收入,亦為旅客提供彈性選擇。若取消往來次級城市的航班服務,香港能否維持現時往來主要城市的頻密班次?乘客可選擇的航班減少,或須面對票價上升;航空運輸屬資本密集行業,乘客量下降對成本或產生上升壓力。

另一方面,香港國際機場是環球供應鏈主要構成部分,不少電子零部件從亞洲國家經香港運至珠三角工廠,製成品再經香港運往歐、美出售。環球供應鏈管理要求快速及高應變能力,香港往來主要城市的頻密班次是維持在環球供應鏈競爭力的要因之一。

雖然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貿易服務和物流業對本地經濟的貢獻是四大支柱行業之首,維持香港航空網絡的競爭力對經濟十分重要。香港國際機場愈多航點,航空貨運業的競爭力愈強。

商業中心講求「連繫」

學術界對航空網絡的「連繫度」(Connectivity)有不同的量度方法,水平高低主要決定於航點數目、航點目的地人口、航點目的地經濟水平及航班次數等量化指標。若香港能成功興建第三跑道及擴大容量,本地和外國航空公司將有更大空間增加新航點和往來現存航點的航班次數,香港國際機場的「連繫度」將可加強,對本地旅遊業和航空貨運業可產生直接正面作用。

香港是國際商業中心,航空網絡的「連繫度」愈高,愈方便商人們洽談生意和擴展市場。航空網絡的「連繫度」亦是國際企業選擇地區總部地點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總括而言,香港現時的經濟結構,極需一個高「連繫度」的航空網絡配合,希望各方小心考慮限制香港航空網絡發展的經濟代價。

馮嘉耀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