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定價權 滬港合則利

美國持續幾年的QE未造成惡性通脹,加上退市在即,曾被視為保值之選的黃金頓失優勢,但黃金定價權依然是各大市場必爭之地。上海自貿區黃金國際板預計九月底正式上線運作,開設「上海金」市場,而新加坡交易所亦打算推出金條合約,力求在亞洲金市佔得關鍵地位。香港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黃金交易中心腹背受敵,必須想辦法尋找突破。

亞洲去年佔全球飾金、金條及金幣的消費比例升至六成三,全球黃金消費大部分集中亞洲。可是,市場上最具指標性的黃金報價卻在倫敦及紐約,亞洲金價主要跟隨上述兩大指標價格走勢,並非由自主產生的價格主導,因而產生定價權之爭。

其實,全球市場一體化,在全天候交易之下,商品價格必定互相影響,理應沒有地域之分,為何非爭不可?

所謂定價權之爭,說穿了是大家都想得到一盤大生意。當交易發生,由此而來的實物及衍生工具佣金收入、交易費用、監管徵費、結算服務及後勤支援等,都是一筆收入;在黃金市場還涉及實物交收的產金、倉儲、煉金等一條龍業務。換言之,定價權所指的是參與者眾多,以市場規模形成江湖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此而來的龐大商機。

對中國而言,現在無疑是一個良機,一直被批抨「黑箱作業」的倫敦金及白銀定盤價,捲起操控風暴,信譽受損之餘還面臨全盤改革,讓亞洲市場乘勢而起。而且,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使用人民幣愈見普遍,內地以人民幣報價的「上海金」作招徠,開宗明義吸納國際投資者,應有一定叫座力,讓中國從後趕上。

上海黃金國際板擺明背靠內地面向國際,雖然香港金銀貿易場日均成交過千億元,規模雖具優勢,長遠卻肯定受挑戰。不過,上海自貿區畢竟仍是有限的空間,內地對資金進出、匯兌及監管等多方面仍有限制,讓滬港有空間互補。香港的黃金交易要接通內地,看來金融基建仍然欠缺,要打開另一個滬港通,便要急起直追。

香港過往一直充當中國走出去的踏腳石,可惜商品交易在欠缺產業鏈支援下,始終是弱項。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黃金消費、生產國,沒有定價權於理不合,但要接通國際,仍需解決市場制度等問題,若然資金來源狹窄及流通量不足,認受性將降低,關鍵是能否構建有效接通國際市場的交易平台。如果滬港的黃金交易能合作,將有「強強結合」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