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寬己嚴人實不智

在中國大力倡導交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深化改革之際,突然傳出南車和北車兩家鐵路車輛製造商,將由國務院牽紅線合併,以免惡性競爭。雖然相關公司已發通告澄清,指控股股東未接獲有關文件,亦沒有上報合併方案,但爭取海外訂單時競爭之激烈,是不爭事實。不過,如果真的想以合併來避免競爭,無異於變相搞壟斷,即使對公司有利,亦會損害市場信心,非常不智。

目前,中國正高舉反壟斷、市場化和民營化旗幟,其中又以反壟斷之風愈吹愈烈,從奶粉、金舖、面板到近期的汽車零件等,引起外國企業和市場極度關注,擔心以甚麼準則判斷,會否成為政府損人利己的利器。然而,高度競爭的行業被指存在壟斷,真正壟斷的行業由官方包辦,甚至由一家獨大,「只許州官放火」將會與市場化愈行愈遠。

由於今年興起國企改革,將出現更多離離合合,焦點是混合所有制。現實環境卻甚為複雜,民企想沾手亦欠缺財力,結果造成國企將資產大部分售給其他國企,引民資虛有其名。另一心照不宣的原因是,民企對中央所謂開啟大門欠缺信心,○五年出台「非公三十六條」,一○年再出「新三十六條」,都是宣傳多於實際,障礙依舊。今次鑼鼓喧天,民營企業家索性冷眼旁觀。

國企很多時惟有自己打自己,製造競爭環境,俗語說「有競爭才有進步」,同行較技互相追趕。中國有三大電訊公司、三大石油公司及五大電力集團,電訊商之間割價爭客,得益的是消費者。如果對「寡頭壟斷」仍嫌不足,要由一家獨霸,是否就可「面向世界」?

合併無疑有合併的好處,資源集中面向外國競爭對手,最成功的例子是南韓的三星電子。當然,每個行業的市場環境不同,有些合則利,有些分則利,像內地三大電訊公司共同投資「鐵塔」及共用資源,就獲得市場熱烈反應,更可避免重複建設,最重要是消費者的選擇有保障。

南車和北車原本是一家,二○○○年才分拆開來,兩車去年的利潤合計超過八十億元人民幣。如要深究,問題看來不在是否有競爭,而是為何會出現寧願不賺錢也要搶訂單的非理性競爭。歸根究柢,恐怕又是產能太多,內地市場吃不下,惟有向海外打主意。國企一向遭批評因為壟斷而效率不高,如果日後沒有投標、沒有壓價,市場將變得更健康抑或更畸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