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補價仲裁不宜遲

早前網上流傳一個感人故事,有一對恩愛夫妻參加郵輪旅遊遇險,當發現救生艇只有一個座位時,丈夫撇開妻子爭上了救生艇。故事後來揭盅,妻子身患絕症命不久矣,丈夫爭上救生艇是遵從妻子遺願,回家好好養育他們唯一的女兒。這說明到了最後關頭,有些事必須作出取捨,不可能魚與熊掌兼得。

覓地發展困難重重

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只是沒有可供開發的土地。近年社會日漸富裕,富起來的市民追求更佳居住環境,並且更重視環保,抗拒發展綠化地段。

另一方面,貧富懸殊日益嚴重,草根階層面臨高樓價、高租金的局面,惟有搬進環境及保養較差的住宅單位,或縮少居住面積,以求降低居住成本。郊野公園或綠化地段與草根市民的居住質素,就像故事中的夫婦,當二者不可兼得時,市民必須取捨。

政府為了冷卻樓市,除了推出辣招等行政措施,還積極尋找發展用地。可惜現時政治氣氛不利政府,加上部分市民抗拒發展,開闢土地有不少困難。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前期調研撥款,幾經辛苦才獲立法會通過,若落實發展,其中的私人土地雖可由地主通過補地價發展,但補地價金額的爭拗或令發展計劃不知何時才能動工。

發展商通過補地價發展住宅項目,過去提供大量住宅單位,但九七年後發展商並不熱衷於補地價項目,因申請城市規劃許可困難且漫長,而地政署於評估補地價金額時,害怕被指官商勾結,往往十分進取,評估結果不易為發展商接受。

政府當然明白其中道理,但不敢指示地政署官員勿過分進取。為解決目前的困局,惟有推出補地價仲裁機制,希望消除官商就補地價金額的分歧,加快土地供應。

機制符合國際標準

立法會通過沒有約束力的議決,反對補地價仲裁機制,理由是擔心仲裁結果偏幫發展商,筆者認為是過分杞人憂天。仲裁機制歷史悠久,行之有效,過去解決了不少商業糾紛,當中更有涉及政府與私人機構的糾紛。

根據補地價仲裁機制建議,仲裁委員會由法律界人士做主席,發展商及政府可各自推薦一位估價師當成員,安排符合國際仲裁標準。仲裁委員會有官、商各自推薦的成員,雙方的理據觀點可被清楚陳述及理解,亦可互相制衡,有利委員會主席作出公正裁判。

估價師有專業學會監管操守,不可偏私,假如發展商推薦的估價師過份偏袒發展商,政府在日後的仲裁個案中,必不會再同意其他發展商推薦這位估價師任仲裁委員會成員。

香港的高樓價已令市民住屋質素大幅下降,政府為解決問題不斷設法增加土地供應,外界不應一面罵樓價貴,另一方面則阻礙政府設法增加土地供應。補地價仲裁有利增加供應,應讓其先試行,再提出改善建議!

陳超國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二十多年資深專業地產服務策劃經驗,為行內公認經驗豐富的專家。陳氏亦為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仲裁學會會員及香港政府註冊產業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