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拒另類投資 道理說不通

外匯基金剛派發上半年投資成績表,負責管理的金管局常說,這是保障金融穩定的最後防線,因此投資時不會太進取。換言之,外匯基金投資組合的資產類別,應屬相對穩陣,又能長線保本增值,這套理念顯然十分適合用在作為打工仔退休支柱的強積金之上。不過,比較兩者,強積金便無緣像外匯基金可投資「另類資產」,市場更估計,打工仔在五至十年內,也無望透過另類投資增加退休積蓄。

根據最新數字,外匯基金中的另類投資回報,在今年首季進帳20億元,對比其他資產類別同期的表現例如港股蝕錢、其他股票只賺36億元,算是不俗。如果再看去年,另類投資更是僅次其他股票之外,最好賺的投資。難怪金管局不斷為外匯基金加大另類投資規模。

另類投資包括商品、高息債券、房地產、對沖基金及私募基金產品等,範圍相當廣泛,但有一共通點,就是流動性較低,並以較長投資期來換取長線回報,性質上亦切合強積金要待退休才可取用的安排。不過,另類投資往往有鎖定期,不能隨意贖回,會否與打工仔想隨時換貨有牴觸?理論上是,實際無甚影響,因為很多打工仔的強積金組合也是多年不變,只要回報及風險合適,為何不讓打工仔選擇另類投資呢?

事實上,長時間投資於流動性較低的另類資產,能獲相對較佳的回報,是有理論支持的,原因有幾方面。首先,流動性較低,減少買進賣出,可降低交易成本。其次,遇上市況動盪觸發恐慌拋售時,投資者往往先沽出最熱門的資產,流動性較低的資產抗跌力因而較強,捱過低潮便可翻身。第三,由於投資期長,與短期市況波動的相關性較低,令長線回報變得更平穩。

強積金推出十多年,經常被詬病投資選擇少、收費高、回報時好時壞,正面的解決方法,應是替投資「開源」。現時全球的主權基金,以及自詡保守穩重的外匯基金,均積極加碼另類投資,為何打工仔卻被拒門外!當然,投資另類資產,必須專業人士幫忙,會增加管理費用,如果有助提升回報,亦算除笨有精。若然積金局擔心沒有足夠經驗監管這類投資,大可找精於此道的金管局分享經驗,為打工仔多謀一點退休保障。

可惜,積金局目前只顧在「節流」入手,但求降低收費來墊高回報,十分被動,好像建議設立核心基金,收費無疑較低,但回報也難突出,將來怎支持打工仔退休?此外,一些積金受託人為求降低收費,偏向多做追蹤指數的被動型基金來減省管理費,可是指數基金入市有高追低沽的盲點,相信回報不會跟現在有重大改變。歸根究柢,只懂節流而不願開源,打工仔靠強積金實難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