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金融風險減退

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金融數據已經公布,總體形勢已經好轉,走出去年以來的困境。無論是整體社會融資增長,還是利率水平以及影子銀行風險防範都有所改善,金融體系風險可望降低。

上半年最大的進展是人民幣匯率市場的變化,通過主動貶值,擊退大量湧入套利的熱錢,也讓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邁出重要一步,增加貨幣政策的主動性,拓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空間。

影子銀行規管見效

上半年信用沒有收縮,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擴張,與去年同期相比更創新高。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多增4,146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人民幣同比多增了6,590億元,外幣貸款同比少增1,159億元,信託貸款同比少增7,764億元。儘管銀行信貸在整個社會融資中的比重下降趨勢不變,但有所放緩,反映對影子銀行的治理有成效,上半年委託貸款減少達60%以上,成績斐然。

銀行信貸結構調整也向好的方向發展。一是上半年信貸增長達到14.7%,多增6,590億元,遠好於去年。二是住戶的信貸增長遠少於非金融企業的信貸增長,而非金融企業的信貸增長重點又在中長期信貸增長上,與早幾年的情況很不同。

利率水平逐漸回落

早幾年快速增長的銀行信貸大部分通過住戶及企業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價就是這樣被炒高。現在面對住房市場周期性調整,投資者逐漸退出,企業也不敢通過短期信貸進入住房市場,銀行對風險認識也改變,改為放貸給企業的中長期投資。

從金融市場的價格水平來看,儘管上半年互聯網金融爆炸式增長對市場利率衝擊較大,使利率水平全面提升,但在人行貨幣政策主導下,金融市場的價格逐漸恢復正常。

今年六月,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85%,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89%,與去年同期的6.58%和6.82%相比,下降一半以上。這說明金融市場及同業市場的期限錯配、結構錯配正在改進。

當前社會融資和信貸增長都處於適度寬鬆,不太需要過度刺激信貸擴張。微小企業、弱勢行業融資困難並非貨幣政策造成,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滯後及企業本身因素所致。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也不是融資增加可改變,是房地產市場周期性調整的必然結果。

不過,​​金融體系面臨的潛在風險並未解除,最大問題仍然是房地產周期性調整有多深,如果價格真正回歸理性,並由消費主導,對金融體系的衝擊與影響將是巨大的。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