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穿表面風光 周期風險升溫

今年香港資本市場反高潮,中國的貨幣政策微調,銀根稍為放鬆,再配合五月份中國經濟數據較預期佳等連串因素,資金持續流入股市,恒生指數由四月低位累升逾一千四百點,樓市也乍現「小陽春」,「五窮」魔咒被打破,連「六絕」也開不了頭。不過,當大家以為鬆一口氣的時候,經濟周期實際面臨見頂之虞。

券商摩根士丹利奏起「摩笛」,指受到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影響,本港資產市場增長乏力、個人遊的政策又愈發不明朗,故把全年增長預測調低零點二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二點五,恒生指數全年目標就由原來的25,600點調低至25,000點。另一券商高盛亦指美國利率趨升,內地繼續進行去槓桿化及改革,香港市場的地產股及防守性股份又由三月份低位累升約百分之十五,要提防宏觀風險,維持減持港股看法。兩大券商不約而同發功,似乎是風險真的在提升。

其實內地之所以一改近年強硬的調控態度,進行多角度微調,全因中央意識到一旦再鬧錢荒,將令已屆臨界點的債務、房產危機變得更嚴峻,不得不在長線經濟改革之下,稍作讓步,此舉背後的經濟是好是壞,根本是清楚不過的事實。

香港因聯繫匯率關係,貨幣政策要跟着美國走,經濟發展卻與內地「同氣連枝」,夾在中間,處境實在危機四伏。美國加息是遲早的事,「息魔」一旦殺到,究竟對本已步履蹣跚的本港經濟造成多大傷害,雖仍言之尚早,但正如有財金官員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匯報時指出,目前市民買樓負擔比率為五成六,高於過去二十年的平均數,若利率上升三個百分點,負擔比率將急升至七成三,水平急增的可能性正正是一個重要警號。

香港今年首季名義經濟增長是百分之四點六,實質增長卻只有百分之二點五,低於去年的百分之二點九,經濟增速實際處於放緩階段。隨着內地反貪腐影響陸續浮現、人民幣由升轉跌、個人遊對本港旅遊配套形成的壓力爭議無休無止,政府早前曾吹風要削減配額,即引起強烈反彈。原因是香港四月份零售額跌百分之九點八,撇除農曆新年因素,跌幅是沙士後最大的,情況嚴峻可見一斑。

服務業佔去香港本地生產總值逾九成,私人消費開支佔經濟比重近六成,本港不少零售店舖都靠內地旅客消費來支撐,一旦消費減退,引發的連鎖反應會否最終燒到埋身,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四月份本地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一,連續四個月維持在十六年最低水平時,只要消費回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將立竿見影,再加上出口、外貿等其他表現受到外在環境拖累,失業率以至整體增長只會「凍過水」,周期見頂的風險正急速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