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融資難絕 風險怎不驚

今年債務違約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利用重複質押騙取銀行貿易融資,手法早就耳熟能詳,但在現時資金緊張、風險上升及信心薄弱等多重夾擊之下,小事件亦可引起軒然大波,最明顯的是內地銅融資騙案一爆,國際銅價隨即下跌。中央需採取果斷措施,以避免引發連環效應。

可作為重複抵押的有價商品有很多,最常見的有銅、鐵礦石、大豆,甚至土地和房產,為的是騙取貿易融資。舞弊未必是為解決燃眉之急,可能將借得的資金,投入去年火熱的一線城市樓市,又或者放高利貸,到今年房地產市場告急,資金鏈隨時斷裂。今次事件恐只冰山一角,不少港口存在類似做法,在業內並不是甚麼秘密。但直至近期才頻頻曝光,原因包括銀行收緊銀根、金屬價格下跌及中央打貪等,每到潮退,誰在裸泳便顯露無遺。

一家中小型礦商資金鏈斷裂,竟然拖累國際銅價大跌,違約風波可謂一石激起千重浪,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將令今年中國的經濟雪上加霜。此次涉及的銅和鋁重複質押手法與兩年前的鋼貿如出一轍,許多糾紛已告上法庭,但鋼貿商互保互聯擔保模式構成了一道保護網。

這種中小企業互相參股的現象十分普遍,主要是為了互相擔保便於獲得銀行融資。此前內地亦發生過貿易融資風波,透過銀行遠期信用證套現。今年四月的外貿數據所見,一些商品的進口量在需求疲弱下竟大幅提升四成,去年首四個月亦出現「假出口」用以套利,「假大空」再重現,將內地體制之千瘡百孔逐一暴露出來。

弊病叢生顯露中國金融的脆弱性,內地的債務危機常被形容為一團迷霧,風險遮蔽在重重鐵幕之後,內地的不良貸款比率季季上升,但市場憂慮的是比率其實遠遠不止此數,一般相信銀行通過人為手段掩蓋信用風險,例如地方融資平台以新債冚舊債已是常規。然而,掩耳盜鈴的手法不但對改善問題無助,反而打擊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銀行亮麗業績的背後往往是一盤爛帳,現時一些外資銀行為規避風險,結果所有貸款一刀切免問,使一些正當經營的企業亦受無妄之災。就算外資機構願借,也會對進口商相應提高融資門檻,勢必增加信貸成本和保險成本。今年首四個月內地進出口的數據已遠遜預期,未來更加堪憂,全年經濟增長達標成疑。

內地M2年年保持高速增長,可是企業資金緊張情況問題卻愈來愈嚴重,使投資者不禁問:錢究竟去了哪裏?答案其實是呼之欲出,錢沒有用到實體經濟身上,因此儘管市場不斷呼籲中央降準,但人行仍不斷收緊銀根,否則無法根治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