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滬港通反成窒礙新股罪魁

滬港通機制自今年四月獲原則上批准開展以來,深受各方關注。這項被視為港股直通車變奏版的互聯互通機制,除了為兩地投資者投資對方市場打開第一道門,擴大投資領域之外,亦有利兩地資金互通,強化港滬市場交流,以及加強本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

滬港通既是內地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人民幣朝向自由流通目標的必經階段,也是進一步深化本港與內地股市融合的重要策略。無論原則上及方向上,均屬利好兩地市場發展的措施,無人會有異議。不過原則上良好的政策,不等於實際執行上沒有問題。滬港通正正是政策良好,但實際問題多多的案例。

先不說港股是相對較國際化的證券市場,滬股則是相對較封閉的市場,兩地市場的運作機制亦存在頗多重大差異,例如交易時間的長短、兩地假期的安排、停牌或發放敏感訊息的規管尺度等,都是滬港通在實際執行時必須解決的問題。

機制內的差異問題,固然可以透過雙方監管機構的溝通和協商,達致最妥善的安排和解決方法,總的原則應是以能夠照顧和保障最多市場參與者利益為依歸。但若涉及機制外的問題,則不容易處理。

滬港通距離真正實施尚有一段時間,目前仍在籌備及進行前期工作,但市場觸覺向來比監管機構走快幾步,未等滬港通機制成型,投資者已根據新機制的運作構思,自行摸索一條新的投資策略。例如有個別招股中的內地企業,H股招股反應未如理想,主要原因是機構投資者寧願忍手,等待該內地企業的A股股價再跌一跌才入市,減少受市場震盪的影響。

H股及A股以往是兩個不同的市場範疇,內地企業同時發行A股及H股,用意一般是針對兩個市場的投資者,配合企業本身定位和發展策略。香港市場以國際投資者為主,價格較能反映企業價值及市場需求變化,A股則以面向內地投資者為主,資金流入和流出受較多限制,因此內地市場的市盈率有別於其他流通性較高的證券市場。

但在滬港通機制的倡行下,兩個市場的互通性大為增加,港股更受A股市場影響。本港符合資格的投資者受惠於新機制,可直接投資本來較難沾手的A股股份。一項本來是希望加強互聯互通的措施,現在有可能成為影響企業上市定價及招股反應的攔路石,相信是監管機構始料不及的地方。

究竟滬港通機制對內地企業來港招股的影響,是屬於個別情況抑或是新趨勢,值得各方留意,作出適當調節,以免好事變壞事,反而窒礙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的意願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