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政府出招規範內銀非標準化債權業務,將壓抑內銀提供融資的能力,最受打擊的將會是內房企業。分析認為,內銀近年一直透過相關途徑向內房「輸血」,收緊監管將令內房的資金壓力是雪上加霜,而中小型房企將受創最深。
銀行透過非標準債權融資的主要對象,為包括房地產業在內的限制貸款類行業,《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分析指,監管升級將進一步拉高房企融資成本及難度,或對近期有資金問題的內房造成致命打擊。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企業評級董事王穎認為,在非標業務整體收緊的情況下,影響最大的將是中小型房企,亦是近期房企風險事件的重災區。
事實上,儘管中國一直要求銀行收緊房地產企業貸款,惟銀行往往透過信託或買入返售產品等銀行同業業務,為房企集資,不僅繞過貸款額度的監管要求,更可將相關資產轉移至表外以減少佔用資本,惟監管收緊不論集資渠道和成本均會因此而上揚。
屬非標準債權融資重要一環的信託市場,本月成焦點,內地《用益信託網》的數據顯示,政府債務融資類信託今年約有1,680億元(人民幣‧下同)到期,自本月起近1,400億元信託兌付潮來襲,單計五月到期規模近190億元,高峰期九月到期規模達216億元,大幅高於首四月每月低於100億元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