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滬港通弊在無對沖

「互聯互通」象徵內地個人資本帳進一步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重要一步,對本港的金融市場利多於弊。「互聯互通」亦有助人民幣資金雙向流動,完善在岸及離岸資金池的循環,鞏固本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

「滬港通」包括滬股通和港股通兩部分,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每日額度為130億元;港股通總額度為每月2,500億元,每日額度為105億元。

現時銀行就個人每日20,000元兌換上限的限制不包括券商,券商因而可擴大人民幣兌換業務,內地投資者更可以較大的資金額投資港股,並同時激活本港證券市場的交易量,達致三贏局面。

不過,由於兩地的股票交易環境完全不同,內地市場於買入後不能即日沽出股票、有漲跌停板機制等,中港兩地的投資者或需要較長的時間適應對方的交易環境。

內地投資者風險高

此外,內地未有相關機構提供賣空服務,所以「滬港通」推行初期,投資者於機制內並不可以賣空港股及投資衍生工具。同時,海外投資者於內地法規中,不可以參與內地的融資融券。因此期貨、期權、窩輪、牛熊證等有效的對沖工具,並不適用於「滬港通」機制內。

欠缺合適的對沖機制,內地投資者只能以簡單的買入並持有的策略進行投資,與本港現有的投資者比較,內地投資者缺少對沖工具,將面臨重大及不對稱的投資風險,以及構成相對不公平的投資環境。由此推論,如「互聯互通」機制只着重於個別指數的成分股及A+H股,而欠缺相關對沖工具,將直接打擊內地投資者的參與意欲,令他們考慮「互聯互通」機制以外的渠道投資港股。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 潘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