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新星:泡沫市宜採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幾乎是財務策劃的金科玉律,但當你觀察回報數據,平均成本法的成效往往遜於一次性長線投資(Lump sum investing)。這是因為股市普遍隨着時間上升,盡早投入大額資金,所得回報自然會比逐月逐年分段入市好。雖然如此,我認為平均成本法仍是較適合大多數投資者的做法。

最簡單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根本沒能力作出一筆過投資。即使是有能力的投資者,如果是刻意延遲投資而儲起這筆資金,或是從另一個長線投資產品提取這筆資金,則會違背了一次性長線投資中所包含的「盡早」及「長線」原則。

避免錯誤時間投資

平均成本法在財務策劃中普及起來,很大程度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逐點賺取入息的,因此也只能逐點花費,免得在短時間支出過大而擾亂生活。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相比在交稅期限前一次過拿出數萬元的稅款,每月預留數千元稅款是更好的家庭預算方法,這道理同樣適用於其他儲蓄計劃。

當然,若有人恰巧因中了彩票或繼承遺產而有一筆額外收入可用於一次性長線投資,從投資角度來說將會是最好的情況。

數據顯示,投資期愈長,一次性投資回報比平均成本法佔優的機會就愈大。Vanguard研究更指,在美國以三年期看,一次性投資有90%機會比平均成本法回報佳。

儘管如此,假如你不幸地在錯誤的時間作出一次性投資,譬如說○八年中,你可能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收復失地。在這期間,你的回報很可能比不上使用平均成本策略的投資者。

平均成本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幫助投資者去克服部分的心理障礙。例如有一個投資計劃,是容許投資者去選擇,在每個年度開始時投入12萬元供款,或是每月供款1萬元。

減輕損失厭惡現象

若市場在一月下旬下跌25%,投入12萬元的投資者會比只投入了1萬元的投資者「重傷」得多,而在翌年一月,前者也會較不情願再投入資金,這是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現象。

反觀那些每月供款1萬元的投資者,只要市場在往後月份表現良好,會較易抵銷一月的損失,投資者也不會輕易放棄投資。

股價下跌時,使用平均成本法的投資者能夠趁低吸納,比只能看着投資進一步虧損的一次性投資者佔優。同樣道理,在資產價值被高估時,平均成本法也可協助投資者避免在不適合的時機大量買入。

以現在的固定收益市場為例,許多債券資產收益率低得可憐。嬰兒潮投資者自知要增持債券,現在卻未是買債時機。我建議應先即時減少投資組合風險,未來再逐步以成本平均法買入債券。

「平均成本法」好處

•很少人有能力作出大額投資

•避免在錯誤的時機大量買入

•幫助投資者克服心理障礙

•為泡沫市場中的合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