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滬港通」要諗通

市場在一輪興奮過後,正消化「滬港通」的利好。從指數看,所謂利好已成落花,畢竟興奮無從持續半年,倒可看成有這麼長的冷靜期,讓人們諗通、讀懂。

理解「滬港通」的直接比較,是多年前的「港股直通車」,最大的不同是,當年的港股直通車變成了滬港股互通車。就措施動機而言,如果說港股直通車是香港當時想要的挺港政策,那麼這次是內地主動的改革,論目的與其說挺港,還不如說是要挺滬。今次不會無疾而終,因為這樣互聯互通,得益是兩方面的。

何以說滬港通挺滬意味重些?因為得益儘管是兩方面的,但來去路各有安排,且並非對等,資金流關照滬股略重於港股。平情而論,不對等的差異甚小,加上流通勢頭一向滬弱港強,港人亦毋須計較當中的差異。何況內地人早有窿路來港買股,資金早已暗中向港流動。

上海累積制度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從機制安排反映的理念,顯示中央的決策思維,不再存在單向的所謂挺港政策,畢竟單向地給予市場政策優勢,與市場化原則是格格不入的。事實上,滬港金融中心彼此競爭,但在中央那裏手心手背都是肉,誰都不能要求、也不能給予誰專寵。

中央把滬港政策端平,作為金融中心的互聯互通優勢,則必定向上海聚集。因為當滬港通成熟後,香港還可以搞深港通,上海就不同了,可以搞滬台(灣)通、滬新(加坡)通、滬倫(敦)通、滬紐(約)通等多項互通車,路數遠比香港寬。

更實質的是,滬港通的交易互通後,將強化滬股的制度再造,有助上海交易機制更成熟、市場化。換言之,香港曾經保有的制度優勢,因上海得到提升達致成熟而不再存在。市場制度趕上香港,這無疑是滬股最大之得。

鍾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