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遇真正考驗 內銀難樹威望

銀行是百業之母,也是金融體系的心臟,從銀行業績大體上可觀察到實體經濟狀況。內地在港上市的大型商業銀行已全部公布去年業績,可從中為內地經濟做一次體檢。由於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及交行這五大內銀,主導着整個銀行業,觀其業績既能了解經濟,更能預示未來。

市場對內銀股真是又愛又恨,心情矛盾。五大內銀去年盈利合共超過八千六百億元人民幣,賺錢能力遠超歐美大型銀行;而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更普遍在兩成以上,說得上相當驕人,就算「最差」的交行也有約百分之十五,比「散戶最愛」的滙控優勝得多。可惜,股民就是不買帳,擔心好景不長,以致股價長期低殘,被人唱淡多過唱好。

雖然「銀寶之戰」近日鬧得熱烘烘,但從業績可見,來自互網金融的威脅還未成型。目前,內銀的淨利息收入仍然是最大收入來源,貸款生意才是主打,未來的賺錢能力,始終要看貸款資產質素。驟眼睇,各大內銀的資產質素相當穩妥,截至去年底,不良貸款率最高的亦不過是百分之一點二二,個別甚至回落。不過,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數字遊戲,只要不斷擴大貸款規模令基數增加,比率便升極有限。

其實,內銀的不良貸款金額實際升幅絕不算少,五大內銀合計的不良貸款超過三千七百億元人民幣,接近全年盈利一半,並較對上一年增加一成四。當然,就算列為不良,也不代表必定無錢還,因此觀察實際貸款損失更有意義。五大內銀去年在這方面的損失,約六百七十億元人民幣,較對上一年大增近三成,與經濟放緩應有很大關係。內地經濟如果像市場普遍預料的繼續下行,內銀盈利受到的影響豈能輕視。

內銀貸款普遍集中在長三角這個經濟心臟,而行業之中又以製造業佔比最高,最易受經濟下行衝擊。此外,銀行透過擴大貸款規模稀釋不良貸款的做法,也難以持續,一來是經濟放緩可能令貸款需求收縮,這從最近央行不斷從市場抽水而市場利率未見大升可印證;二來是中央不搞大規模刺激經濟,甚至為貸款增長封頂。以上種種,既不利於銀行賺息,更不利於控制不良貸款。

內銀的盈利、股東權益回報、資產回報等絕不輸蝕,股價卻長期背道而馳,曾令一些內銀老總不忿,可惜很多股民就是不願相信風險可控。這也難怪,以一些投資名宿為例,他們受人敬重,全因經歷多次經濟盛衰仍屹立不倒。相對而言,大型內銀自上市以來,大體上順風順水,就算遇上金融海嘯也有中央做後盾,未曾經歷過真正考驗。看來,內銀要切實捱過一次經濟盛衰循環,並且能夠維持良好表現,才能確立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