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波動加劇 須有心理準備

上市公司業績高峰期今日將告落幕,雖然企業去年度的盈利尚算不俗,但市場焦點卻落在中國風險和國策方面,令港股首季表現較外圍遜色,預期港股今年仍受有關問題困擾,後市將繼續大幅波動。

港股近年日趨A股化已是不爭事實,由去年輕藍籌股、重細價股(內地則主力炒創業板),直至近期中國推出優先股試點,令藍籌股和細價股資金流向出現逆轉,中港幾乎是循着同一步伐、同一軌迹。港股一直受到美國和中國兩大力量拉扯左右,但近年愈來愈向「中國因素」傾斜,投資智商在開着倒車。

美股踏入一四年依然反覆創新高,儘管估值已接近二十倍的偏高水平;相反港股和A股同是市盈率僅大約十倍仍乏青睞,A股的特色是銀行股盈利佔了大部分,去年銀行股的業績普遍增長一成以上,市盈率降至約五倍,因而拉低整體估值。然而,業績無論如何令人滿意,牽涉到債務危機及信貸風險之際,懷疑的目光便將其身價大幅看貶。

港股現時同病相憐,恒指成分股超過一半屬內地企業,中國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否因此蕭規曹隨?畢竟中港投資者的結構不同,香港的外國基金及機構投資者比例大得多,投資較為理性。當前外資「唱淡中國」成主流,結果藍籌股被「分門別類」,中資股的市盈率大多只值單位數字,濠賭股和新經濟股如騰訊,成大戶禁臠炒至天高,國際股如友邦和利豐亦可享較高估值,本地銀行和地產股則不上不下。

個別中資股如中移因業績差而捱沽是可以理解,但其他亦受池魚之殃,一提到中國經濟數據疲弱、債務違約風波、人民幣貶值、人行正回購收水等議題,中資股即成扶不起的阿斗,無視這是中國經濟自我調整的過程。

當然,中國經濟透明度不足是咎由自取,一向疑心大的投資者普遍認為官方為維穩而虛報一些數字,究竟影響性乃給官方淡化了抑或給投資者誇大了是無從知曉,但現時出現債務違約的只是一些規模不大的企業,卻足以令市場杯弓蛇影。此去槓桿化的過程恐怕相當漫長,港股有一段時間亦因而有波幅、無升幅。

內銀股和內房股兩大板塊在港股市值中佔很大比重,同樣在去年的業績相當亮麗,同樣在今年跌得慘烈。股票市場的定律是散戶愈愛、大戶愈沽,相反高估值的可以更高不可攀,形成兩極化發展,道理不言而喻。單憑業績好壞已非投資指南,有智慧不如順勢才是投資格言;中國今年無疑有許多不明朗因素,當經濟過度疲弱的時候,亦可能有「底線」或刺激措施,因此波動劇烈程度估計會更為厲害,投資者須作出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