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銀行愛影子

金融中介的角色是把資金的需求和供應雙方連繫起來,提高市場效率,對雙方都有利。然而,金融中介機構會接觸到專業的金融活動,涉及的金額又異常龐大,在監管上,各國監管機構都會很努力,可是在保障利益持份者的同時,監管也是一種成本。當監管嚴謹時能減低風險,可保障投資者利益,但對金融中介機構來說,監管需求是一種制約,對盈利有負面影響。

這便出現一個有趣局面,大力監管金融體系藉以保障投資者,大方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可是對金融中介機構而言,卻不是好的做法。在自由市場中,由於金融監管嚴密,因而催生了影子金融機構的出現。

制度缺陷造就生機

在眾多影子金融機構中,大眾對影子銀行比較有印象,因為不時可聽到內地影子銀行的消息。其實,影子銀行是指一些不屬於銀行的金融機構,卻提供和傳統商業銀行類似的金融服務,特別是在融資上。內地金融體制不健全,中小企取得貸款很困難,由於傳統商業銀行不太願意放貸,只好找上影子銀行。影子銀行對中小企借款,利息自然比較高,但因借貸上的靈活安排,所以受到中小企歡迎。影子銀行因體制缺陷而有了發展生機。

然而,影子銀行不受監管機構規管,所以天平的一邊就由保障投資者,轉為注重機構盈利上。這個轉變產生的問題是,一旦出現事故,影子銀行可以產生骨牌效應,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

威脅金融體系穩定

從整個金融體系來看,影子銀行操作方式好比資產負債表以外的業務,因此可以逃避監管。假如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是股東出資,即使出了狀況,虧掉的只是股東的錢,但問題在於不少影子銀行是在變相吸納存款,一旦借貸出現問題,這些所謂「存戶」將會血本無歸,容易造成金融動盪。

而且有一些影子銀行根本是由傳統商業銀行開設,以影子銀行形式來經營,目的是擺脫金融監管。這種做法令傳統商業銀行的風險增加,因為要替旗下影子銀行的風險包底。更有甚者,一些傳統銀行將影子銀行的生意打包,再以不同形式的理財產品,經銀行途徑轉售給其他投資者,又或在銀行間買賣,變相將風險轉移到存戶和整個銀行體系內,大大提高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

資產規模愈管愈脹

影子銀行好像很有問題,但逃避金融監管的吸引力太大,結果資產一直在上升。據統計,全球的影子銀行資產已幾近70萬億美元,要取締影子銀行並非易事。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