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房兇險處境一目了然

內地在兩會期間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再提及加強房地產宏觀調控,取而代之的是按情況分類調控,措辭上的分別,一度被市場理解為調控有鬆綁迹象。實際是內房市場恐怕到了強弩之末,根本毋須加碼調控。內地樓市催谷銷售甚至減價促銷的壓力愈來愈大,部分房企的資金鏈亦面臨斷裂危機,而人民幣忽然貶值,更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何說內房處境堪憂,先要由行業的資金結構講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房地產開發資金主要由幾部分組成,最吃重的是來自訂金、預收款及按揭貸款的「其他資金」,佔比一般在四成或以上;其次是「自籌資金」,比例維持近四成;再之後是「國內貸款」,視乎銀行放貸鬆緊,比例在兩成上落。從中可見,房企並非太倚重銀行,難怪「限貸」不見得會致命,反而其餘兩個資金來源才是命根,現在齊齊告急。

昨天公布的二月份七十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雖然大體仍向上,但漲幅進一步收窄,反映樓盤減價、去貨心切絕非空穴來風,因為銷售真的告急。今年一至二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及金額,均出現很久未見過的按年下跌。這段期間剛好是農曆新年,不排除有影響,但細看去年的銷售表現從年頭到年尾逐月放緩,問題並非朝夕形成,當賣樓套現遇阻,最大的資金來源將不穩。

內地房企以往並非未遇過交投冷清,尤其是早幾年嚴厲調控時,為何當時撐得下去,現在卻有困難呢?當時美國仍在加碼量化寛鬆,環球資金氾濫,息口超低,在境外發債借錢易過借火。但今時不同往日,美國收水的影響顯現,中央又破天荒任由內地企業債違約,令市場氣氛及風險承受力逆轉,不容易發債借錢,「自籌資金」也就斷糧。

內房境外發債,本來就不會有政府「剛性兌付」,投資者理應心中有數,問題是風聲鶴唳底下必定人人自危。據統計,在浙江一家房企近日倒閉後,內房今年新發行的美元債券,超過六成跌破票面值,代表孳息率急升,未來想發債必須給予更高利息。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中央主導人民幣貶值,無疑令房企雪上加霜,未來要用更多人民幣兌換美元,才能為債券付息還本。不要小看箇中風險,因為很多都是高息債,利息本來就不低,現在還變相加碼,撲水壓力可想而知。

當然,大中小城市樓價走勢有別,房企實力也有強弱之分,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只要用資金結構來分析,應不難判斷哪裏的樓價會狠劈,哪裏的房企更高危,就連銀行也有機會因貸款質素轉壞,而被扯進危機中,近月房地產開發三大資金來源比例生變已露端倪,形勢其實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