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經濟 香港急需腦力

大眾普遍有一個印象,就是科技愈進步,生活將更美好,這是事實卻並非事實的全部,因為科技進步也會令一部分人變得可有可無。一位本港商界領袖直言,勞動力正面臨科技帶來的挑戰,因為勞工的邊際生產力可以是「零」,正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問題,香港沒有例外。這番說話當然不是幸災樂禍,而是點出問題所在,香港必須急起直追,加強創新科技投資,並且提升勞動人口的質素,才能迎接挑戰。

打工仔並非沒有經歷過被科技取代的遭遇,工業自動化是最鮮明的例子。工廠只需一台自動化生產機器,便可代替幾十甚至上百名工人,還可以不眠不休日夜運作,生產力強、產品質素有保證。這便是勞工的邊際生產力變零的寫照。不過,以往被生產自動化淘汰的人,還有機會轉行,尤其在服務業起飛的年代,不難找到另一份工。

可是,隨着互聯網技術及數碼科技超速發展,新一波科技浪潮來得更急,就連從事服務業的打工仔也面臨去中介化、勞動生產力變零的遭遇。內地極速壯大的電商網購便是一例,去中介化的特徵更強,購物或購買服務毋須走到實體商店,銷售人員變得可有可無。還有另一例,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網站大行其道,取代部分傳統電訊服務,相關的銷售及後勤人員同樣有危機。

換言之,勞工的邊際生產力變零的現象,比以往來得更快及更廣泛,變得可有可無的不只是低技術的製造業及服務業打工仔,連中層管理人員也受威脅,因為下面已無人可管,還聘請經理來幹嗎?在科技洪流衝擊下,甚麼職能的人才能生存?概括起來有兩大類。其一,是能夠與新科技共存的人,在企業內就算毋須管人,也得有人管理和營運,無論科技如何先進,目前也得靠人作最終的分析、演繹及制訂策略,當然這需要腦力多過勞力。

其二,是具備創新能力的人。可分為兩個層次,基本的是想出方法運用新科技解決既有問題;進一步則是以新科技創造新需求,利用所謂的創造性破壞,推倒原來的市場,然後坐享新市場,當中需要更強的腦力,對經濟的貢獻及提升競爭力方面效果更明顯,是步向創新驅動型經濟的要素。

香港目前失業率極低,是否未有急起直追的必要呢?當然不是。科技創新本質上是「贏家通吃」的戰場,而且你不犯人,別人也會來犯你,只要看看內地電商搶去本港不少零售生意,便會明白。此外,以教育來鼓勵創新及培養腦力人才,亦絕非一次過,而是無止境的長期戰鬥,才能追上不斷向前的新科技,因此愈早起步愈有着數。否則,將來豈只打工仔被取代,只怕整個城市也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