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車廠末路 澳洲堪憂

繼美國福特和通用汽車(GM)後,日本豐田早前亦宣布計劃一七年底之前,關閉旗下澳洲所有廠房,意味着屹立當地大半個世紀的汽車產業,不敵澳元匯價高企和市場開放,不久將結束其歷史任務。

不少批評認為,澳洲去年上台的自由黨政府,無意繼續大量補貼支援汽車業,政策似乎過於短視。

澳洲地理位置偏遠,工業的先天生產成本一直高昂,資源業冒起推升澳元匯價更令業界百上加斤。澳新銀行引述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指出,澳洲的單位勞工成本,在○二至一三年期間急升超過60%,增幅多過其他經合成員,而GM估計澳洲每輛汽車的生產成本,較其他地區高出3,750澳元。

日本三菱汽車率先在五年前結束澳洲生產業務,而福特去年五月宣布澳洲廠房一六年底停產後,外界已估計將掀起骨牌效應,因為規模效益下降,生產成本只會被扯高。

然而,三家車廠先後宣布停產,不但失去直接聘用的6,600個職位,連帶整個供應鏈亦受牽連,將有多達5萬人飯碗不保,造成210億澳元經濟損失,而多年累積的技術和經驗也會消失。事實上,豐田的澳洲車廠不但供給本土市場,每年生產的10萬輛汽車中,四分之三是輸往海外,有助貿易平衡。

單靠礦業遲早出事

澳洲工業日漸萎縮,可以預見往後更加依賴其他產業尤其是資源礦產,但該行業特質是周期很長,而且過去十年的商品牛市正走向下坡。回溯八十年代即上一次踏入商品熊市,澳洲經濟便因此長期陷入低迷。

李宏博雖然都算是自由市場信奉者,但不反對政府在有必要時出手相助,或協助轉型,當中最成功例子是美國奧巴馬政府在金融海嘯後打救GM及佳士拿,兩者經過痛苦的重組過程後浴火重生,汽車業更是當地經濟復甦的主要功臣之一。

李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