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作為一種資產類別的新興市場,反映出具有吸引力的長線投資機會。很多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高於已發展市場,而且有較溫和的國家和私人負債水平、以及人口結構等均比已發展國家更有吸引力。
不過,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指數均由少數大型企業(通常是能源、銀行、電訊、重工業及礦業)主導,這些企業較易受到政治或環球因素所影響,而非由當地經濟推動。
相比之下,小型公司較常於非必需消費品和輕工業等較富創業元素的行業中出現,它們傾向比大型企業較為集中於當地市場,因此更能受惠新興市場的增長推動因素。一般而言,這些企業比行內的大型公司較注重消費市場,可從我們認為是新興市場盈利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得益──部分市場正由以出口和投資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過渡至以消費需求為本的增長模式。
我們認為,小型公司通常處於經營周期的較早階段,比起整體股票市場更有潛力取得較快速的增長。
例如,我們在南韓和香港等市場中發掘出數家相對小型的公司,它們透過強大的製造、推廣及經營系統,成功領導部分獨特的消費市場。然而,從環球角度來說,它們仍然屬於小型公司。隨着這些公司把於當地市場磨練出來的技巧,用作擴展至鄰近的新興市場,將有望取得較高速的增長。
發掘小型公司是我們整體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一些市值較小的股票日後可能成為大型股。例如,我們之前對醫療和必需消費品等行業作小型公司研究時所發掘的一些公司,現時已發展成大型市值公司。此外,研究小型公司時所取得的數據,亦大大加深了我們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背後的了解。
我們認為,投資小型企業的潛在負面因素,例如研究成本較高、資訊不足、個別公司的風險略高,以及流動性有限等,均在可以管理的範圍內。交易有時候需要耐性,但我們認為,相對於其他投資策略,我們着重長線和股票轉手次數較低的策略可限制該風險因素。雖然個別公司的風險可能高於行內規模較大的公司,但大量和不同的投資選擇提供了分散風險的機會。
我們的研究團隊在新興市場的小型公司領域中,找出了大約21,500家公司,我們視資訊不足為優點而非問題,當知識稀少而且難以取得的時候,便有機會出現估值異常的情況,而我們的研究方法正好可發掘出有關機會。遍布亞洲、中南美洲、歐洲、中東以及非洲等地區共18個城市的當地新興市場團隊,亦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元素之一。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認為假如僅把注意力集中在較大型的公司,投資者將會錯過新興市場經濟體內最具活力的一群。仔細與着重個股的研究,是找出推動回報和利潤因素的重要投資過程。因此,特別對希望把握新興市場具活力一面的長線投資者而言,小型公司展現出獨特的投資機會。
被譽為「新興市場之父」的鄧普頓資產管理新興國家投資團隊執行主席麥博士(Mark Mobius),是投資新興市場的先鋒。他在八七年加入鄧普頓,九一年已為公司推出新興市場基金,至今麥博士及其團隊已管理全球超越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的基金規模,基金表現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