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全球金融市場的焦點,相信都會集中在周二開始,一連兩晚的美國聯邦儲備局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身上。會後,聯儲局對退市一事的決定,將嚴重影響全球投資市場的短期資金流動性,以及其比較流向。
事實上,小量減少買債這個消息,即使未被市場完全消化,但亦不能說投資者之間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反而,若聯儲局沒有在這次會議宣布減少買債,亦即沒有任何退市姿態,投資市場反而更無所適從。雖然,全球股票市場可能會因為資金量沒有減少,而興奮好一陣子。
摩根士丹利美國首席經濟師兼前聯儲局官員雲信(Vincent Reinhart)就認為,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後會宣布每月減少買債100億到150億美元。他認為聯儲局早就明言,資產負債表規模,並非一個無法回頭的一次性決定。每次會議,聯儲局都會因應最新資料和數據,再次審視適當的規模。雲信這種說法,是否意味聯儲局的漸次式退市(Tapering),根本上是港式公用事業收費所採用的「可加可減機制」?
雲信更認為,即使聯儲局不在減少買債過程上「彈弓手」(翻來覆去),在碰到息口超預期上升時,仍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供應對。其中一樣,就是我們尋常百姓稱為「出口術」,飽學者如中央銀行家、經濟學家和財金高官,稱之為「前瞻指導」的「Forward Guidiance」。
預先說出,中途修改自己做某種決定(譬如減少買債,又或者何時加、減利率)的標準,已成發達國中央銀行家之間最流行、最有力的政策工具。中央銀行家們,日後可能每周都要另花時間,去上修辭班、演講班、心理學和演藝班。否則,以後又怎麼能拿捏得好,將別人的預期操控於掌股之中?雲信認為,像美國聯儲局般,就可以率先把調升息口的決定,跟更低的失業率和更高的通脹率(現定為6.5% 和2.5%)重新掛鈎。
最後,從資金流向和牛熊證街貨分布形勢去判斷,本周大市縱有調整,相信亦極為有限。截至上周三一家券商的統計顯示,中國基金走資告終,反而錄得近3.3億美元資金流入,港股基金亦吸資近7,200萬美元。上周五恒指收市雖然微跌38點,但當天開市前的牛熊證街貨形勢,仍有誘因給大戶挾上。
以周四恒指收市上下一千點的範圍計,熊證街貨折算為4,345張淡倉,牛證則為1,625張期指好倉。五百點上下(23,500點和22,500點)之間的相差比例就更極端,熊證街貨約為2,911張淡倉,牛證則只折約區區147張好倉。伺機挾上,似乎仍有利可圖!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