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日台商大陸撒廠

內地再爆外資廠商逃亡潮。曾被譽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隨着近年經濟不斷發展,成本不斷上揚。有國際顧問機構預計,中國生產成本將於二○一五年睇齊美國。繼去年美資爭相撤廠回美國或東南亞國家後,今年出現日本及台灣資金也陸續撤廠。本港廠商亦表明,內地生產成本近年急升,加上最低工資、人民幣匯價急升等因素,不排除被迫加入撤離行列。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報道,由於近年內地工資持續上漲,今年日資撤走中國廠房開始有擴大趨勢。例如在內地設廠已有近廿年歷史的血壓計生產商日本歐姆龍公司(OMRON),自一四年度起,將會把生產基地轉回日本國內。該公司認為「當初中國和日本的工資曾相差10倍以上,但隨着當地人工費上漲,目前已縮小至4倍左右,在日本生產也能保證盈利」。

在一五年之前,另一家日企古河電氣工業計劃將在中國生產的汽車線束,對日本出口量減少一半。目前該公司每年有大約650億日圓產品銷售給日本國內廠商,其中兩成在中國生產,但今後將減少至一成。

弱圓匯誘使日資回國

同時,台灣對內地的投資亦開始減速,人工成本上漲與合同糾紛頻發等導致台灣企業投資意願不斷下降。例如台灣電子設備代工企業大眾電腦在去年秋季關閉了設在蘇州工業園的工廠。據說該公司自一○年起就逐步縮小規模,估計主要原因是訂單減少和勞動力成本增加。而去年大概有20家台灣企業從該工業園撤走。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認為,圓匯挫令工資和原材料價格開支降低,吸引日資考慮撤回內地廠房,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內地加速內銷,亦影響出口增長,同時地方政府向廠房徵收的費用繁多,使經營成本上揚,港商亦開始轉移注資越南、柬埔寨、泰國。他預計內地GDP會繼續放緩,或跌穿7%。

他又指,「現時內地廠房經營困難,港商逐漸將加工的工序批予其他工廠做,又會向外國訂購原材料,只保留設計及營業網絡的優勢,以控制品質。」

用臨時工外判慳成本

逸朗工業集團專營幼兒學習智能玩具,於東莞及廣西設有廠房,董事總經理方瑞麟稱,該公司為減低成本,旗下廠房的人手只維持於生產的最低要求。方瑞麟形容:「以往旺季員工數目可達1,000人,現時只有約500至600人,而且當訂單增加,只會透過工頭增聘暑期工及臨時工,並不會增加長工數目,以免要支付高昂工資或提供福利。」另外,他指亦曾考慮將廠房搬遷至生產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

於番禺設有廠房的寶星首飾董事總經理吳宏斌指:「目前厲行精兵制,幾年間廠房人數由多達800人,縮減一半至現有的400人。」

撤資勢令GDP現「短痛」

他並稱:「十多年前只求『做大、做強』,現時取態有變,訂單較多時盡量外判,期望做得精及簡單,不會再額外投放資源擴廠房。」他指,目前每位員工每月薪金最少達3,000元人民幣,每年升幅近20%。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蘇偉文表示,有外資公司因中國的工資上漲而撤走屬於正常現象,但他相信,外資撤走會令中國GDP出現短暫陣痛。

滙豐經濟研究亞太屈宏斌表示,工廠因為生產成本上升而撤出是必然趨勢。但他並稱,就算有工廠撤出,但中國的外資投入數字仍然增加,對整體經濟及GDP的影響不大。

中國大陸單純作為生產基地的魅力已經今非昔比。作為替代投資對象,台灣和日本企業將逐漸轉向工資水平較低的東南亞。據JETRO資料,如目前越南的人均工資為2,602美元,僅為中國大陸的近40%。而孟加拉和緬甸均為1,000美元左右,僅為內地的20%左右。

另外,雖然外資企業不能夠一下子就將廠房撤離中國,但現時所見,部分在內地的外資企業紛紛出現「中國+1」動向,即在內地有廠房之餘,也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增設廠房,以便確保生產成本能夠處於穩定的水平。

港商縮規模應對高成本:寶星首飾董事總經理吳宏斌:

‧厲行精兵制,幾年間廠房人數由多達800人,縮減一半至400人。

‧現時的取態有轉變,訂單較多時盡量外判,不會再額外投放資源擴大廠房。

逸朗工業集團董事總經理方瑞麟:

‧為減低成本,旗下廠房人手只維持生產的最低要求。

‧當訂單增加只會增聘暑期工及臨時工,以免要支付高昂工資或提供福利。

‧曾考慮將廠房搬遷至生產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